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北京

密云水库如何迎战超历史洪水?

发表时间:2025-08-08
8月6日,张家坟水文站工作人员开展泥沙测验 本报记者 李海川 摄
  □本报记者 李海川 实习记者 焦子琪 通讯员 王一涵
  峰高、量大、涨势猛——7月23日至29日,北京市遭遇强降雨,密云水库接受防汛“大考”。
  作为京津冀防洪体系的重要枢纽,这座运行65年的华北地区最大水库,在入库洪峰、出库流量、水库水位、入库洪水总量、入库洪水过程涨幅、潮白河干流行洪量等6个方面刷新历史纪录。
  在这场与暴雨洪水的较量中,密云水库如何拦洪削峰筑起安全屏障?背后是怎样的科学调度与坚守担当?
  “王牌”担当
  有效拦洪削峰错峰
  7月27日凌晨3点,密云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升至6550立方米每秒,这几乎是有记录以来历史最大洪峰流量的两倍。
  “以这样的流量,5分钟就能灌满一个颐和园昆明湖。”7月31日,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在新闻发布会上比喻。
  水库调度是防汛抗洪的“王牌”。“这种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确实从来没遇到过,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顾拓坦言。
  危急时刻,密云水库全力拦蓄洪水,7天内入库水量达9.1亿立方米,最大程度发挥拦洪削峰作用,有效阻止了洪水对水库下游北京、天津、河北区域的冲击。
  早在今年入汛前,密云水库水位已降至汛限水位152米以下。但上游洪水汇入量剧增,库水位急速攀升,错峰泄流迫在眉睫——既要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要确保水库大坝的安全稳固运行。
  “经与天津、河北会商,7月27日15时启动泄流,流量逐级提升至500立方米每秒,28日根据洪水的情况再次相机调整下泄流量,控制在1120立方米每秒,洪峰削减率达82.9%。”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介绍。
  泄流绝非简单的开闸放水。何时泄、泄多少、怎么调,每一项决策调度,都需综合研判雨水工情,统筹考虑下游河道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容不得半点差池。
  这份精准背后,是科技与人工的双重支撑。“我们依托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智驾舱’,通过数字孪生平台进行来水预报和泄流过程反向推演,动态模拟数十种水库洪水调度方案,并与北京市水务应急中心、水文总站等部门积极沟通,为洪水调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密云水库管理处调度运行科科长钟永华介绍。
  在密云水库防洪调度过程中,库区的927名群众和水库下游5295名群众,以及怀柔、顺义、通州区的2.55万名群众,提前临时转移,为水库调蓄泄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入库洪水流量逐渐减小,密云水库逐级调整下泄流量,8月4日降为711立方米每秒。后续根据降雨预报和上游来水情况,将逐步回落至汛限水位以下。
  “绣花”功夫
  闸门开度精准到1厘米
  “第三溢洪道第一次经历这么大流量的下泄,每一秒都是对工程安全的考验。”7月27日下午,接到从小流量向大流量泄流调整的通知时,密云水库潮河管理所所长左丰收正在巡查第三溢洪道,距离执行时间只剩几分钟。
  开闸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门道”:提闸顺序、闸门开度,都影响着泄流量和工程稳定。
  左丰收和同事当即蹲在闸墩旁,拿出纸笔根据库水位计算所有开闸组合方案,走好“一针一线”,将闸门开度精准到1厘米,最终选取最优解。
  全长360米的第三溢洪道,是此次泄流的“主力”,它的精细操作,正是守护密云水库工程安全的缩影。
  在强降雨与大流量洪峰冲击下,密云水库启动全方位守护模式:8个工程监测分析小组,每天不少于3次拉网式巡查,覆盖水库上下游、左右岸150米以内区域;高水位运行期间,对水库南岸沿线25公里范围内所有水工建筑物周边山体进行研判和分析,累计巡查超5000人次。
  人工巡查严防死守,科技手段同步发力。
  “我们通过‘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实时在线感知全流域雨情、水情、工情、大坝变形、渗流等要素和视频监测站点信息,对水库库区及主要工程等设施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监管。”顾拓介绍。
  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探测设备穿梭,探地雷达、弹性波等技术手段上阵。暴雨期间,每天4万余条监测数据汇至“智驾舱”,掌握调度运行情况。
  同时,密云水库基于“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开展工程安全风险分析,重点对两座主坝及第三溢洪道安全性态研判,分析评价大坝渗流风险,确保库水位急涨和大流量下泄过程中工程安全稳定。
  “目前,水库所有的水工建筑物运行状态良好,各个建筑物周边的山体也未发现滑塌、裂缝、变形等现象。”顾拓说。
  “尖兵”守护
  坚守雨水情测报前沿
  “看,那里就是白河断面洪水涨得最高的位置。”8月6日,在距离密云水库上游20公里的白河岸边,张家坟水文站站长吴月指着水泥路上的红线说。
  这条路原是水文站通往测流断面的必经之路,如今已被洪水冲毁。抬眼望去,河道内,湍急的水流向着水库方向奔涌;河岸边,倒伏的树木、断裂的水泥块、泥泞的土地,处处讲述着洪水过境时的惊心动魄。
  7月26日夜,暴雨如注,白河河道水位骤涨。27日凌晨,“4380”这个数字作为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被记录在张家坟水文站的观测本上。
  “日常无雨时,白河流量不到10立方米每秒,当天最大洪峰是平时流量的400多倍。”吴月回忆。
  张家坟水文站工作人员张伟童一宿没合眼,他蹲守在岸边观测水位,最密集时6分钟观测1次。水文站内人员整理分析后,每半小时向密云水库管理处调度运行科报送1次水文信息。
  “当时水位涨得太猛了,眼看着河道里的水尺一根又一根被冲走,我也随着水位的上涨不断后退,变换着水尺观读水位数据。同事拽着系在我腰上的安全绳,大家身上都湿透了。”张伟童当时已分不清耳边的洪水声和雷声,一丛丛树枝被洪水冲向水尺旁。途中不慎摔倒,他也没有停顿,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直至洪峰缓慢回落才感到身上隐隐作痛。
  暴雨中,水文站所在的张家坟村断电断网断水。水文站第一时间启动备用电源,利用对讲机和卫星电话实时连线沟通,传输一手观测数据,保证数据“不断档”,为水库科学调度提供关键的支撑。
  “虽然洪水来得突然,并且超出预期,但是我们准备充分。”吴月说。
  8月7日13时,白河断面流量已经降到167立方米每秒。水文站8名职工从7月23日坚守至今,一刻不停地盯守测流断面,直至水库安全平稳运行。
  打一场仗,总结一场,进步一场。
  “虽然目前安全可控,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始终保有敬畏之心,时刻保持警醒。”顾拓表示,“我们将复盘总结本次历史罕见洪水应对中的经验与不足,持续强化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洪调度、工程安全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及系统性,不断增强应对极端暴雨洪水的韧性。”
  加强退水期巡查防守是防洪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8月6日,北京市潮白河管理处及沿河各区参与巡堤查险1491人,潮白河堤防整体运行平稳可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8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