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北京

北京:数字赋能防汛韧性提升

发表时间:2025-07-22
  □本报记者 张雅丽
  炎炎夏日,在永定河支流清水河上,一条红白相间的“大鱼”高悬于断面之上。
  “‘鱼肚’里藏着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当汹涌的洪水袭来,这套智能测流设备可沉入水底实现自动测流。”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斋堂水库管理所负责人刘波说。
  在恢复重建后的清水水文站,这样的智能测流设备不仅是水文人的工作好帮手,也成为推动传统水文站向自动化转型的重要“利器”。
  “前哨”水文站全方位升级
  在门头沟区清水镇,一座二层小楼静静矗立在清水河畔。“这里就是清水水文站所在地,主要承担测量雨量、水位和流量的任务。”刘波介绍,作为斋堂水库的“前哨站点”,这些关键的水文数据直接影响水库的防洪调度。
  两年前,清水水文站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遭受重创。站在崭新的缆道房前,那场大雨的惊心动魄让刘波记忆犹新:“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完全被洪水冲毁,前哨水文站失联,导致斋堂水库调度形势异常严峻。”让刘波欣慰的是,在此后的恢复重建中,清水站不仅整修一新,还实现了全方位的自动化升级,成为他口中“更有底的堡垒式水文站”。
  重建的清水站将桩基深入基岩50厘米,增强了自身的防冲刷能力,提高了防御标准。同时按照“无人值守”的标准建设,大幅度提升了自动测报水平。除了ADCP测流,清水水文站还配备了固定式雷达波、移动式雷达波等很多新设备,实现了覆盖低中高不同流量下的自动化测流。“遇到极端强降雨时,人员和设备安全都面临巨大挑战,现在有了这些硬核‘武器’,在与洪流的较量中,能最大程度保证水文数据不中断。”刘波说。
  目前,清水水文站已基本实现无人值守、自动测流,“减出来”的人力转而投入到水库的智慧化管理中去。
  老水库有了“智慧范儿”
  夏日的斋堂水库青山环抱,碧水无垠,宛若镶嵌于山涧的一颗“绿宝石”。
  “斋堂水库始建于1974年,是永定河山峡段重要的防洪屏障。”刘波介绍,今年汛前,随着斋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验收,运行半个多世纪的“老库”迎来“新生”。
  登上巍巍坝顶,迎面而来的是“驻扎”在峭壁上的两个“矮墩墩”。
  “这是用来监测坝体位移变形的自动化全站仪,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地感知大坝运行工况。”刘波介绍,以往管理所需定期组织人力开展大坝变形观测,耗时耗力还不能及时掌握坝体“健康”状况。以此次除险加固为契机,水库新配备了自动化全站仪等监测设备,实现对大坝的实时监测。与此同时,增加了闸门远程操控系统,实现对闸机设备的远程控制。
  “斋堂水库属于土石坝,最致命的风险就是水位快速上涨导致漫顶溃坝。”刘波说,装上自动化监测设备后,工作人员在值班室就能实时掌握坝体变形等数据,并第一时间分析大坝安全隐患,“此外,我们还整合了水库范围内原有的50多个电子监控点,如同眼睛一样紧盯库区的一举一动。”
  “经‘23·7’一战淬炼,我们坚持以极限思维应对可能发生的强降雨,全力筑牢‘人防+技防’的坚实防线。”刘波表示,伴随着水库的感知末梢越发敏锐,海量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智能监控平台,一道“数字堤坝”悄然矗立。
  以数字赋能为引擎,首都水务正在从治水向“智”水大步迈进。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持续探索水利工程的智慧化管理,加快打造“少人值守”“无人值守”的水文站、闸站等基层站点,同时强化水库大坝的智能化运行管理,推动建成永定河、密云水库等数字孪生试点工程,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22日

 

作者:张雅丽
责任编辑:安天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