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门户“千帆”将起
杨洼船闸建设工地 (通讯员 高启龙 摄)
□本报采访组
京冀交界,大运河畔。1月24日,春节临近,龙占东依然坚守在北京杨洼船闸建设工地。
这天,工程中混凝土用量最大的工程完工。龙占东抓紧在年前为妻子买了化妆品,邮寄回家中,一起分享快乐。
北运河通州段上的杨洼船闸位于京冀交界处,左岸为北京,右岸为河北。这是实现大运河京冀地区旅游通航的关键节点工程,也是北京市重点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成后,大运河京冀60余公里的航道将实现互联互通。
一想到这个船闸的意义,工程项目劳务队队长龙占东就非常自豪:“以后大家可以乘游船进出北京了!”
船闸的设计主题叫做“杨洼千帆”,灵感来自古时北运河漕船穿梭、商贾繁茂的盛景。灰、红、白的色彩主基调,辅以城墙、城门等符号,将打造成具有北京特色的门户船闸景观。
临近春节,杨洼船闸已进入施工高峰期。站在上闸首东侧的道路上,向上望,几十米高的塔吊伫立在闸室右侧,长长的塔臂几乎可以覆盖整个施工区;向下看,左右两个闸室已具雏形,被包裹在绿色的防火棉布下。
“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已经完成了,施工人员撤离了一部分,现在只有170多人在工地,负责接下来的金属结构施工等。”北京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项目负责人高宁说。
工程各项工作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一天都不能耽误。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集中在冬季,这让有着20多年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的龙占东直言压力巨大:“之前带队参加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但要在2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1.7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是我遇到的工期最紧的。”
施工单位在去年11月就搭设了暖棚,可以起到养护保温的作用。同时,不断细化混凝土浇筑仓位、顺序,尽量减少冬季低温对施工的影响。
穿过东侧的施工道路,再下四层木质楼梯,来到上闸首底部,感受到了工程的庞大。走进绵延百余米的闸室内,仿佛身处一片绿色的海洋。
“刚浇筑好的混凝土一旦受冻,强度会降低,达不到设计要求。我们在暖棚里配备了暖风机、电暖气等,保证里面温度在10摄氏度左右。”高宁说,工地组织人员两小时测一次温度,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按照计划,今年6月船闸具备通航条件,只剩下4个月的施工时间。然而,疫情防控形势下,要确保工程进度并不容易。排除天气影响,保障物料供应;减少人员流动,保证施工人数,杨洼船闸已经有了经验和应对措施。
2021年9月底,杨洼船闸开工后,龙占东带着百余名工人持续奋战赶工期,始终没有回过家。“我们加班加点,目前各项任务都控制得不错,没有一项延迟。”
“无论施工进度有多紧,安全生产始终是第一位的。”高宁说。
每天早上开工前,工地会召集当天所有的施工人员开展班前安全生产教育会,讲解安全技术操作方法,增强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到目前为止,工程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龙占东骄傲地说。
沿着船闸闸室边缘向内走,不时能看到来回安全巡查的工人,龙新明就是其中的一员。看到防火棉布间有一处较大缝隙,他赶紧上前,用力将两片棉布合到一起、压实。
龙新明说:“两个航道大约40分钟就能巡视一圈。我们白班4个人,晚班4个人,大家一起守护工地安全。”
春节期间,杨洼船闸不停工。50余名工人和15名管理人员将在工地继续奋战,全力保障大运河京冀两地如期通航。届时,杨洼闸将出现“千帆”起航的壮观景象。
建设现场有热度,新年生活有温度。今年春节期间,工地按照每人每天700元的标准给值守人员发放补助,还会赠送电话流量卡,让大家在过年期间能和亲人“云团聚”。
作为北运河“三闸”工程的负责人,今年将是高宁在工地度过的第二个春节。“去年建设的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春节也没有停工,今年的除夕夜继续和大家一起包饺子过年,还准备了各种小礼品和家乡美食,让工人们在工地也能尝到家乡的‘年味儿’!”高宁说。“有福利,还顿顿有肉,咋还不行?!”龙新明在一旁笑着说。
家人是最大牵挂。好几个春节没能陪家人,龙占东眼圈微微泛红,他说:“我们搞工程的常年在外边,对家人陪伴太少了。在工地好好干,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馈。”
1月25日,农历小年,留在工地的工人们早早起床,挂灯笼,贴对联。说起自己的新年愿望,龙占东说:“等工程完工后,我一定要带着爱人和小孙女来坐一回游船,从河北坐到北京。自己干的工程,必须要享受一下!”
(本报采访组成员:李平 王鹏翔 陈晓磊 洪安娜 王慧群)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月29日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