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安徽

王家坝闸:防洪“王牌”守护万家灯火

发表时间:2025-08-18

  □本报通讯员 施佳琦

  在淮河治理的壮阔画卷中,王家坝闸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皖豫交界的淮河之畔。70多年来,这座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水利工程,在一次次考验中守护淮河安澜,书写着新时代治水为民的生动篇章。

  淮河防汛的“定盘星”

  1950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淮河中上游地区,雨水汇聚成滚滚洪流,摧毁房屋,淹没农田。面对淮河重大灾情,毛泽东主席连续四次批示,治淮就此拉开序幕。

  1951年,治淮委员会规划在淮河中游建设蒙洼蓄洪区,王家坝闸作为蓄洪区的“咽喉工程”应运而生。王家坝闸的选址凝聚着治淮智慧——工程地处河南固始、淮滨与安徽阜南三县交界,淮河、洪河、白鹭河三河交汇处。上游河道落差大、水流湍急,中游河道平缓、宣泄不畅,王家坝闸恰如一个“安全阀”,通过开闸蓄洪将洪水引入蒙洼蓄洪区,削减洪峰流量,保护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翻开治淮史册,王家坝闸的每一次启闭都关乎全局安危。1954年大水,王家坝闸首次开闸蓄洪,降低正阳关水位,避免了两淮矿区被淹;2003年洪水,王家坝闸水位达29.39米,超保证水位0.39米,开闸后使淮河王家坝至淮南段水位下降;2020年洪水,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8个行蓄洪区联动降低洪峰0.2~0.4米,有力保障了淮河干流沿岸城市安全……

  “闸在人在,绝不擅离!”这是王家坝闸管理处三代水利人的誓言。从老一辈风餐露宿、手摇启闭涵闸,到如今新一代技术人员运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水情,他们扎根闸区,坚守岗位,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道“水上长城”。这份坚守,让王家坝闸在历次洪水防御中都能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淮河防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让“王家坝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闪耀。

  科学治水的“王家坝闸模式”

  近年来,王家坝闸形成了“五个坚持”现代化管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面对汛期考验,王家坝闸管理处始终将党建挺在前沿,通过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责任岗”,在监测预警、闸门启闭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维修养护,每年汛前完成闸门启闭设备全面养护,变压器、接地装置及电机绝缘测试,机电设备检查检修,自动化控制系统巡检调试等任务。坚持精准检测,严格值班值守,始终紧绷“防大汛”这根弦,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利用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控制+人工巡查”双保险,实时监控水位、流量、闸体状态。坚持预案先行,强化科学调度,每年汛前联合水利、应急、电力等部门开展联合演练,模拟超标准洪水、设备故障等极端情况,检验提升协同作战能力。坚持群防群控,与蒙洼蓄洪区4个乡镇建立联防机制,组织“防汛课堂”进校园活动,宣传防汛应急知识,实现“人人会看水尺、户户能报险情”。

  通过实行“五个坚持”的管理模式,王家坝闸先后通过“国家级水管单位”“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验收,王家坝闸管理处也获得了“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从“水患窝子”到“幸福高地”

  75年来,王家坝闸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

  过去,这里因频繁蓄洪被称为“老灾窝子”,19.5万群众长期面临“洪水一来房倒屋塌,洪水一退颗粒无收”的困境。面对困局,当地政府探索出“适应性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移民”的转型路径,在低洼地发展耐涝芡实种植,建成万亩“水生经济作物带”,并利用退水后肥沃的淤泥土壤,推广“小麦-水稻”轮作模式。此外,政府同步推进移民搬迁、产业扶持。如今,蒙洼蓄洪区内适应性农业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

  蒙洼不仅仅是一个蓄洪区,还是一片湿地。近年来,蒙洼蓄洪区依托70平方千米的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湿地+旅游”产业,打造“淮河风情园”“抗洪纪念馆”等景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王家坝闸先后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产业快速发展。这种“以水为媒、以绿生金”的发展模式,使蒙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曾经的“穷窝子”变身生态富民示范区。

  75年治淮岁月,孕育出“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等王家坝精神。这种精神,在王家坝闸的每一次启闭中传承,在蒙洼的每一次重建中得到升华。

  一座闸,守护万家灯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王家坝闸将继续以科技为支撑,以奉献为底色,为淮河安澜和流域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