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市:推进中小河流治理 建设皖西幸福家园
叶集区泉河 本报通讯员 刘振 摄
山列千重静,河流一带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六安人民率先拉开大规模治淮的序幕,经过70余年的治理,境内淠河、史河、杭埠河3条主要支流和25条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均得到初步治理,绘就了如今青山绿水红土地的生态美景。
2023年10月31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培训班在六安召开。六安市提前谋划,于2022年7月便启动了新一轮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方案编制,目前有治理任务的21条河流治理方案全部完成编制。这也标志着六安市全面结束长期以来分段治理模式,全面迈入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新阶段,为六安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坚强水安全保障。
河流治理是现实所需
更是民之所盼
历史上,皖西地区饱受水旱灾害之苦,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六安人民以修建大型水库为开端,相继开辟三大行蓄洪区,建成新中国第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治水取得辉煌业绩。相对而言,六安市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资金投入较少、治理力度不大,境内众多中小河流普遍存在防洪标准偏低、河道功能萎缩等问题。
自2009年起,六安市落实《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累计投入28亿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65个,总治理河长700余公里,在防灾减灾、水生态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防洪减灾注重科学规划
更注重要素保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世代生活在江淮之间的六安人民在青山绿水间种稻种茶、养鱼养虾。从前冬闲时,农民把出工修水利作为“必修课”,为的就是农时有水、汛期无虞。现在,皖西人民将骨子里对水的依恋和敬畏转化为治水兴水的实践。
为做好治水文章,六安市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把中小河流治理作为水利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近来先后出台《六安市灾后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16—2030年)》《六安市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两年行动方案》等规划文件。同时,拨划3000万元专项资金,编制了淠河、史河、杭埠河、汲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六安水网规划,压茬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项目落地实施后,强化外部保障是快速推进建设进度的关键。六安市政府专门成立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在资金保障方面,六安市积极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措渠道,2009年以来实施的65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批复总投资28亿元,实际投入3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0亿元、省级资金7.8亿元,市县配套资金10.2亿元,社会资本投入8亿元,有力保障了中小河流治理及配套项目的顺利实施。
综合施策要河湖安澜
更要水韵灵动
从“安澜河”到“幸福河”,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盼越来越高。以淠河为例,4座大型水库和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后,中游河段汛前成为泄水通道,非汛期水量严重不足,淠河城区段河道功能萎缩,水环境水生态遭到破坏。
六安市将城区建设发展定位为“滨水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谋划并实施建坝蓄水、治污净水、源头活水等重点项目,精心把淠河(城区段)打造成为六安的生态轴、景观轴、发展轴。在治理过程中,六安市注重统筹文化、旅游、城建等项目,按照“清、疏、建、管”的思路,将淠河中下游段特别是城区段打造为“看得见的水面、摸得到的水流、记得住的水景”。同时,强化生态建设,先后建成新安和城北橡胶坝及淠河城南节制闸,形成连续的蓄水梯级,总蓄水量1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洪水对淠河河道两岸的冲刷。据此建成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形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
此外,六安市强化文化建设,充分保护沿岸古迹,挖掘流域文化,修复加固150米长的明清时期古城墙,建设100米长的皋城文化墙,修建淠史杭大桥、“人间天河淠史杭”主题公园,谋划建设淠史杭精神纪念馆等;强化景观建设,将自然景观和环境整治相结合,原貌呈现“龙爪映月”“桃坞晴霞”“淠津晓渡”等沿淠六安古八景,结合幸福河湖建设等项目建设亲水栈道、沿河步道、清水平台等配套设施。
作者:吕红雨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