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叔侄创富记
□本报采访组
秋日午后,赣西北的阳光还很炽热,洒在靖安县冠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藕塘上,水面泛起片片金光。合作社创办人谌代福在塘边忙碌,和社员们一起挖莲藕。
“仔细些,慢一点,要完整地挖出来,不能断。”藕塘里的挖藕人双手小心探入泥中,动作缓慢而有力,不一会儿一整挂饱满的莲藕被起出了泥淖。
“这个活急不得,100多亩莲藕要挖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按一个人一天最多挖700斤算,老年人一年也能挣到2万块钱。”谌代福皮肤黝黑,人也精瘦,一口浓重的重庆口音里,偶尔蹦出几句江西方言。
谌代福的老家在重庆市云阳县新津乡。2001年,作为三峡移民的一员,谌代福来到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初到异乡,路途的遥远和对家乡的思念,让当时20岁出头的他对未来一片迷茫。
“讲内心话,刚来的时候有点忐忑,毕竟人生地不熟嘛。不过还好,当地村民们都很善良,对我们很好,相处得很融洽。”谌代福话不多,温和略带腼腆,“我媳妇都是村里人介绍的嘞。”“他媳妇可是村花哦。”一旁的村民抢着说。
在靖安最初的10年,谌代福卖过猪肉,做过小生意,生活安稳但收入也刚够补贴家用。2010年,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而立之年的谌代福看准时机,来到电站工地打工,一干就是6年。
2021年,回重庆探亲的谌代福看到老乡种植莲藕,效益不错,也动了心。回到靖安,把想法跟村里一说,大家伙儿愿意跟着干,县里、村里都非常支持。他牵头联合10余户移民和本地农户,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130多亩土地,冠峰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这么成立了,莲藕种植事业正式开启。
种藕什么时候施肥、拔草,水位如何控制,有很多技术含量。第一年,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谌代福硬是靠着能吃苦实现了保本。“一开始走了很多弯路,但我这个人就是不死心,光保本不赚钱怎么能行?”爱动脑筋的谌代福第二年又跑了好几趟重庆,把他们的种植要点都记到了小本本上,回来一步一步按要点进行种植,亩产提高到4000多斤,藕塘开始盈利。
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罕见旱情,谌代福家的藕塘几近干涸。“当时还是蛮着急的,藕塘没有水,很可能大面积减产。我就赶紧去找了县水利局,在他们的帮助下打了一口抗旱井,可算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此外,靖安县水利局还充分利用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对藕塘所需的灌溉渠道进行修建和清淤整治,畅通藕塘输水“生命线”。
如今,靖安县冠峰种植专业合作社莲藕基地亩产达6000斤,每亩利润超5000元,年净收入突破50万元。“我们年产值目前在150万元左右。这几年,多亏了水利局帮我们对接省城商超订单,现在销路根本不用愁。”谌代福掩饰不住骄傲,“还不够卖呢!”
谌代福成了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让20余名三峡移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在我这务工,每天能挣150元,再加上合作社分红,每年可以增收两三万元。”谌代福掰着指头算。
“老谌现在不光自己干得好,还带动了他侄子谌桥创业,叔侄俩是移民中的‘创业明星’!”靖安县水利局移民股负责人蔡亮极力推荐谌桥的新厂房。
厂房就在附近的香田乡黄龙村。赶到时,谌桥正在自家的仿石漆工厂里忙碌,操作叉车装卸货物。“我叫谌桥,1989年出生,2001年12岁那年从云阳迁到靖安。”谌桥爽快地自我介绍。2014年,他在福建莆田接触到仿石漆行业,从调制到粉刷,一步步积累了经验。
2018年,怀着“为家乡、为移民做点实事”的想法,谌桥回到靖安创办了仿石漆涂料厂。问起创业初衷,他语气真诚:“多少是受了我叔叔影响。加上我在外面也干了几年,懂这行,靖安市场有潜力,就着手做了。”
返乡创业之路并不平坦。起初,缺乏销售渠道的谌桥只能挨家挨户推销产品。村民对他和产品不信任,让他屡屡碰壁。“最难的时候,是叔叔给我介绍客户,县水利局帮我争取项目。”
“渝靖新村的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就是县水利局帮我争取下来的,居民房屋的外立面改造用的都是我生产的仿石漆。”有了县水利局的项目支持,加上过硬的产品质量,谌桥的涂料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2024年,谌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开始生产别墅外墙构件发泡陶瓷,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家庭式作坊满足不了生产需要。
“他当时家里堆满了材料,放不下的就堆在家门口。”香田乡黄龙村党支部书记徐习强回忆当时的场景,“看到这个情况,我们就主动对接,向上申请了50万元乡村振兴经费,帮助他们搭建厂房,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人就业。”
如今,有了宽敞明亮的钢结构厂房,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谌桥的生意扩展到了周边县市,组建起13人的专业施工队。不少移民通过入股分红实现增收,仅年底分红就达5万余元。
“以前在外面打工,总觉得是‘漂着’。”90后三峡移民陈港安说,“现在在厂里做调色工作,一个月工资有六七千,能稳稳养活一家人。”
在靖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三峡移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像田里的庄稼,一茬又一茬可劲地生长。还有很多像谌代福和谌桥这样的人们,怀揣着梦想,带领更多身边人走向富裕。
眼下,叔侄俩都有下一步计划。
“我们正跟本地一家食品公司谈合作,打算订单式种植无公害的有机蔬菜。按初步意向,估计还得再流转一两百亩地!”谌代福眼中闪着光。
“投入这么大,你们有信心吗?”
“我是百分之一百有信心。我这个人闯劲蛮大的,还要做大做强。”
谌桥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肯定有信心呀。我们靖安生态好,农副产品全省有名,不愁没销路。”
对未来,谌代福充满期待:“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勤快,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这句话,道出了三峡移民的心声。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爱、脚下有力,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本报采访组成员:李平 赵洪涛 魏宇翔 杨东 万晨茜)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