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 讯 -> 西藏水利四十载——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
 
 
人民西藏四十年·生态篇:江河源头护家园


  西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不仅是我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江河源”,还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调节区”。8月上旬,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邀请8位院士和一批专家会聚北京,就《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编制大纲》举行专家咨询会,这是西藏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又一重要举措。《大纲》得到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三成面积成了野生动植物天堂

  从贡嘎机场进入拉萨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草木葱郁的沼泽地。这里就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1999年被列为自治区自然保护区以来,已投入保护资金上亿元。目前,湿地内栖息着43种野生动物、152种水生动物和101种昆虫,还生长着332种草本植物。今年7月,拉鲁湿地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拉鲁湿地是‘拉萨之肺’”,拉萨市环保局副局长王斌提供了一串数据:每年能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同时还可吸附空气中5475吨尘埃。去年,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8天。

  目前,西藏已建立3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0.7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让西藏1/3以上的国土面积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博士说。

  建设自然保护区,需要牺牲很多经济利益。规划建立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日喀则通往脱隆沟的公路已修建一半。自治区政府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毅然停建公路,终止脱隆沟的森林开发项目,使脱隆沟原始森林和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生态系统得到了良好保护。

  不遗余力的宣传,使广大农牧民开始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1989年冬天特大雪灾来临时,8只饥饿的藏羚羊跳进那曲地区安多县强玛镇二村的网围栏内,与牲畜争抢草料,当地农牧民既没有驱赶更没有伤害它们。如今,网围栏内的藏羚羊已繁衍到68只。

  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

  那曲地区申扎县有个砂金矿,自1995年以来,每年为县财政创造500万元收入,但对草场的生态造成了破坏。今年4月,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在了解情况后指出:“挖金矿破坏草场,就是年收入5000万元我也不稀罕!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目前这家砂金矿已停产关闭,下一步将复垦种草。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藏每引进一个项目、每培育一家企业,都要比内地省区困难许多,自治区党委、政府却一直绷紧环保这根弦。一位干部劳神费力引进一个建材项目,环保部门经过慎重评估,认为会造成环境污染,婉拒了这个项目。近5年来,西藏已关闭了7家水泥厂、5家小钢铁厂、1家土法炼油厂、4家小造纸厂、4家硼砂加工厂和34家矿山。

  西藏还加快实施能源替代战略,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已建立3至5千瓦的光伏电站300多座,推广各类小型独立光伏发电系统5400千瓦,50多万农牧民受益,许多农牧民家庭由此告别了烧牛粪草皮的历史。8月6日,那曲县香茂乡二村村民达嘎家里安装了一台家庭光伏电设备,他兴冲冲地进城买来一台21英寸彩电。女主人巴桑兴奋地说:“这下好了,我可以用电烧水煮饭,冬天还可以取暖,酥油搅拌机也可以派上用场了。”

  重点工程环保最重

  从拉萨赴唐古拉山脚下的安多县采访,一路与建设中的青藏铁路同行。远远望去,蜿蜒前伸的铁路两侧路基绿草如茵,与周围的草原浑然一体。为了这些,建设单位没少耗资费力,施工前要对原始地貌拍照,把草皮移植到旁边,建好后再把草皮移植过来。如果经过的地方植被少,还要人工种草。

  铁路沿途除了桥涵、车辆通道外,还有一些专为野生动物布设的通道。全线共布设了33处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今年6月,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电子监测证实,大批藏羚羊通过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国外一些媒体曾预言,铁路建设势必严重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表明,自铁路开工建设以来,沿线冻土、植被、湿地环境、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

  在西藏,任何一项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环保的地位都举足轻重。罗布莎、香卡山铬铁矿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环保成为资源开采的重点环节。羊卓雍抽水蓄能水电站从项目的确定、设计到施工建设,均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要求。该电站运行以来,并未因发电而造成湖水水位下降、影响羊卓雍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国家投资12亿元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经过十多年人工造林种草、改良草场和沙漠化整治,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气候环境得到改善。

  来源:《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30日 第四版

  作者:徐锦庚 郑少忠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