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让移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记重庆市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社区原党支部书记王槐仲

发表时间:2024-12-06

  □本报记者 张壮

  夏末初秋,走进重庆市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社区,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改造后的梯地里蔬果飘香;村民们笑容酣畅,言语间透出生活的殷实祥和……

  “我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离不开老书记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活龙社区居民刘阿姨正在打理自家果园。她所提到的老书记就是活龙社区原党支部书记王槐仲。

  活龙社区地处长江南岸,与新县城隔江相望。全村共15个组3279人,40%以上人口属移民,除去外迁部分,需要本地安置的有500余人。如何带领社区群众在移民大潮中脱贫致富,成为社区党支部一班人的历史使命。

  1995年,曾被评为三峡工程建设全国劳动模范的致富能人王槐仲走马上任活龙社区党支部书记一职。他带领支部一班人,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果断提出“依靠坡地后迁,以致富能人示范,改土造田,招商引资,确保移民安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思路。在支部班子的带领下,全社区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自加压力,自寻动力,带领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出一条移民致富路。

  “让移民群众住新家”

  为了让全社区移民有新家、住好房,王槐仲带领党员干部反复琢磨,制定了“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建房,分组分户核算”的安置措施。面对移民群众的顾虑和担心,社区党支部一班人走村入户召开座谈会,与移民促膝谈心,解开了群众的“思想疙瘩”。

  “群众信任我们,我们就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已经退休11年的王槐仲提到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分。

  随后,支部一班人风里来、雨里去,修建村级公路13千米,筹资59万元新建了村小学,新修蓄水量4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新建移民住房2万多平方米,5年内实现了本地安置的移民群众家家有住房和门市、用上自来水、小孩就近上学的目标。

  为了让全社区移民“耕者有其田”,活龙社区党支部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后土地锐减、荒山荒坡急需改造的现状,及时提出了“以土为本,以大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挤出有限的移民资金,启动了“肥土上山坡改梯”工程。在三峡工程二期蓄水日益临近之际,社区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肩挑背扛,从即将淹没的河滩旁将肥力较高的淤泥整体“搬家”到300多米的后坡上,短短两年便改造坡耕地200余亩,使后靠安置无地的移民每人平均获得0.8亩耕作条件良好的梯地。

  “移民要住更要富”

  为了让全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王槐仲带领支部班子成员利用与新县城一江之隔的区位优势,多方招商引资,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造船厂,引导全社区3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年增加集体收入12万余元。

  与此同时,在充分考虑当地土地情况和市场发展后,2005年,王槐仲带领村民在活龙社区种下第一批柑橘1000亩,2009年又种下1000亩。截至2024年,活龙社区柑橘种植面积已达2300亩,入社农户846户,柑橘年产量约2000吨,产值约1200万元。如今,活龙社区柑橘产品已进行无公害产品认证,其基地成为“云阳红橙”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地之一。

  “种下致富果,惠及千百家。有了这果子的收入,孩子上学的费用都不用担心了。”活龙社区群众吴大海说。

  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活龙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靠致富能人带领群众致富。当时的12组组长李正全,从浙江引进优质葡萄种苗与蔬菜间种栽培,当年蔬菜收入即可收回葡萄成本。截至目前,种植规模已发展到15亩,年收入7万多元。在李正全的指导和示范下,不少对葡萄栽培有疑虑的农民,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掀起了葡萄种植热潮。如今,活龙社区的葡萄以其质优价廉上市早的特点赢得了客商青睐。

  “打造廉洁党员队伍”

  一个党员一面旗。活龙社区党支部一班人牢记使命,响亮地喊出了“向我看齐,以我为表率”的口号。早在1995年,王槐仲就对社区干部提出了“下村不准吃群众饭,调解纠纷不准收车费,办事不准徇私情”的严要求。

  王槐仲的侄子王礼平自幼左手因伤致残,生活能力差,支部成员多次劝说将其列为“低保”对象。“每月吃‘低保’的几十元钱我可以自己出,不能坏了纪律。”王槐仲坚决不允许。王礼平没有抱怨,积极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年收入近2万元,并带动10余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一颗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适宜的土壤和发达的根系。为切实解决党员队伍年龄偏高(平均52岁)、文化程度低、后继乏人等问题,活龙社区党支部在严格坚持“两个教育”和党员评先的同时,注重从积极上进的致富能人和知识青年中培养后备干部,每年都要求各组长物色两名积极分子作为培养对象,不断为党的事业输送新鲜血液。

  女青年冉小利曾因家境贫寒而未完成大学学业,后外出务工年收入3万余元,一直积极向组织靠拢。活龙社区党支部对其进行多方面考察、培养。后来,冉小利回到家乡,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先后当上了社区会计、社区主任,信心百倍地带领群众致富。

  目前,全村70名党员中,高中文化的占35%以上,年龄结构不合理和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村支部也获得了“重庆市移民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如今的活龙社区,已经成为“采摘业+主导产业”同步发展的现代化乡村,移民群众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看到乡亲们都过得这么好,我心里别提多高兴。”王槐仲坐在自家门口,看着远处的滔滔江水,听着街道上孩童们的嬉闹声,饱含深情地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10月8日

作者:张壮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