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出水利人的“精气神”
——记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局挂职干部李小龙
发表时间:2024-11-29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李小龙(中)通过问卷调研掌握移民群众“急难愁盼” 本报通讯员 聂少安 摄
□本报记者 杨东 通讯员 刘惠
积极争取三峡后续专项资金,新建、改建供水工程21座,提升水质达标率6个百分点,解决9.6万人饮水难问题;
创新建立“三同步三共享”工作模式,高质量完成498个三峡后续项目超3.5万份档案文件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任务;
从基层角度和视野,积极探索促进库区移民稳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年的时间,对于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派驻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局的挂职干部李小龙来说,原本无形的“时间”变得“触手可及”,有了“厚度”。
心系移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
开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全区多山地丘陵,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山区乡镇群众缺水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我们吃水大多是靠村里水厂或自己牵管,水厂设备陈旧,过滤不好感觉不卫生,自己牵的水管又有难闻的塑胶味,每逢干旱时节还时不时缺水。人都没水喝,更别说家里的西瓜大棚和小菜园了。”调研之初,竹溪镇大塆村村民陈善奎的话,让李小龙心头一阵酸楚。
“部里派我来,总得做些事情”,这是李小龙最朴素的想法。针对正安、竹溪等10个乡镇街道饮水难题,他积极争取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3320万元,提供“靶向式治疗”,新建、改建供水工程21座,改造供水管网503千米,安装全自动“超滤膜+反渗透”一体化净水设备23台,更换智能水表设施约8000套,建立“智慧水务”管理平台,为9.6万群众解决饮水燃眉之急。
“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他都亲自监督,用两个月挨村挨户走访调查,收集群众问卷327份,将群众的诉求和建议作为项目优化的依据。”开州区水利局农村水利水保科科长桑崇刚,十分佩服李小龙的细致和韧劲。
“现在喝上了好水,再也不用担心吃水影响身体健康了!”陈善奎乐呵呵地说。
饮水问题的改善,让山区乡镇群众的日子有了盼头,李小龙又瞄准了“新课题”。
开州区作为移民大县,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制约下,切坡建房安置移民成为无奈之举。“当前开州区存在移民高切坡153处。”这个数字,李小龙门儿清。来到开州区后,他一步一步走过这153处高切坡,山高坡陡,崎岖山路上险象环生,他坚持每周选一个乡镇(街道)普查隐患,降雨时段加密隐患风险排查频次。
如何确保高切坡的百姓在汛期安全无恙,是李小龙一直记挂在心的大事。
“过去屋后的高切坡一直让我提心吊胆,今年在挂职干部的协调下,安装了专业监测仪器和入户报警装置,及时的预警信号,让我们心里踏实了不少,暴雨天都睡得香些。”开州区厚坝镇大坝村的几户村民,高兴地和记者说。
2024年7月11日、7月28—30日,开州区经历了极端暴雨天气,局地小时降雨量达77毫米,李小龙紧急部署专业监测单位加强监测数据研析、群测群防人员加密巡查频次,并率区水利局职工配合属地政府组织群众临灾应急避险、灾后自救帮扶等工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正安街道歇马村村民刘琼芳感慨:“李干部是真心为我们着想,几次下乡来都到我们家里,问寒问暖,把我们当自己人。”
做移民群众的“贴心人”,实地了解移民生产生活状况,跟进移民诉求,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李小龙在开州的这一年,时间也有了“温度”。
扎根基层,汲取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
“有股拼劲,想干事,能干事,善于干成事。在挂职期间,他展现出水利干部的‘精气神’,积极投身到各项水利重点工作中。”这是开州区水利局局长周福余对李小龙的评价。
申请增发国债资金期间,李小龙抓住关键窗口期,与同事加班加点完善申报材料,积极对接各级部门,成功协助开州区申请增发国债专项资金21.81亿元,为开州区的水灾害防治和水塔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带着干好水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李小龙对业务的钻研从未停止。为加快推进三峡后续工作项目进度,李小龙制定了详细的量化指标排查制度,逐一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堵点难点,迅速扭转上半年的不利局面,最终开州区2023年度三峡后续工作名列重庆市前茅。
2011年以来,开州区共实施489个三峡后续项目,涉及档案文件(报告)超3.5万份,为完成这些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档案信息化任务,李小龙创新建立“三同步三共享”工作模式,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使开州区率先在库区完成示范任务,进一步丰富了数字孪生三峡数据底板。
“千头万绪的事情,他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三峡库区工作科科长王宏伟竖起大拇指。
以学促干,把论文写在库区大地
促进三峡移民安稳致富,是推动库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李小龙多次深入库区移民重点区县,实地调查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产业帮扶及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情况,为水利部三峡司提供了移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建议。
“注重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带着司里领导的嘱咐和关心,在工作之余,李小龙积极投身于三峡库区水生态水环境研究,在浙江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一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SCI论文,探究了强干扰环境下支流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保护措施,为提升库区管理能力提供了科学支撑。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在田间地头和项目一线,熟悉群众家长里短、掌握群众‘急难愁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深化行业认知,努力探索实用好用的水利政策,脚踏实地践行年轻水利干部的职责使命。”带着感情、带着思考,李小龙带着水利人的“精气神”,笃行不怠,珍惜在基层锻炼的每一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11月20日
作者:杨东 刘惠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