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本站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纪冰:为医治农建滞后这一硬伤建言献策

2011-03-15

    不久前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让水利成为“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让水利行业代表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结合水利实际,向记者阐述了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观点以及相关提案的内容。

  观点一: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搞好建设首先要抓规划,规划是基础。其次要搭建综合建设平台。由政府组建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用城市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农田水利,像城市管理高楼建设一样来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现状情况是,涉农涉水部门大概有10个左右,水利、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各拿各的钱,各干各的事,互不搭界,钱花了不少,效益却很低。凡是涉农涉水需要做工程的都应该经过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审查批准,按照农田水利规划来做,做到“渠道不乱、资金整合、各记其功、统一验收”。

  观点二:以财政为主,多渠道加大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是关键,财政资金要成为主渠道。目前农建投入有三块:一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由于各地差异很大,比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益差别大,与农田水利建设任务不匹配。像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土地出让收益多,建设任务少,而淮北地区土地出让收益少,建设任务却很重。他建议省里拿出20%用于全省调控,也希望中央对全国进行调控。二是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他建议扩大覆盖面,1~2年内,让每个农业县都享受这样的政策;提高中部农业省份补助标准,中央补助由现在的每个县8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延长补助年限,由现在的3年延长到5年。三是中央财政的“一事一议”补助向水利倾斜,60%以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仅有这三块还不够,他建议国家对各地开展的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行补助,每年每亩30元标准,其中中央按照每亩20元标准补助,其余由地方配套解决。在各级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引导直接受益的农民投工投劳。

  观点三:强化管理,健全基层服务体系

  过去乡镇管理体制几经变动,乡镇水利站大都撤销或合并,有的甚至名存实亡。由于管理主体缺失,农田水利设施损毁、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突出,成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今后不能再出现“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了。他认为,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点多,公益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必须依靠健全的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开展建设与管理工作。为此提出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水利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议》,加强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利服务站点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做到“乡有水管站、村有水管员”,水管站要达到“四有”: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其中人员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中央与省级财政用于农田水利的经费,其中30%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地方投入不小于这个比例。

  纪冰认为,如果这些观点都能够成为硬措施,他相信,5~10年内,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一定会有大的改变。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3月15日

作者:陶丽琴
SRC-5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