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两会观察:牢筑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2011-03-15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承诺掷地有声。

    民以食为天,粮以水为要。粮食安全是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农田水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石,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解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问题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产,农田水利建设功不可没。

    “实现农业增产,必须继续强化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心声。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农田水利建设仍显滞后。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靠天吃饭”,地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建设欠账较多,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例不高,工程性缺水严重,防汛抗旱应急能力不强。这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长韩长赋指出,目前中国中低产田约占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总面积的一半,旱涝保收田只有36%左右,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

    “小水利是惠及农民、农业最直接的水利设施,是整个水利系统的细胞。”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教授朱建军认为,水利建设中,小型农田水利对农民帮助最大,也更显滞后。

    “水库有了,但是从水库通往农田的水渠并没有建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在分析今年大旱时说,“一些地方水库建得很好,水源充足,但紧邻水库的田地却无水灌溉,就是因为水渠年久失修。”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田水利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也是“两会”代表委员的一致共识。

    农田水利搞不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解决,粮食丰收就没有保障。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增加灌溉面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源,至关重要。

    要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夯实水利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这个基础,成为首要之选。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打通“最后一公里”,这是代表委员的疾呼,更是百姓的民生诉求。

    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正逢其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年“三农”工作重点。其中既提出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又提出要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岸,搞好清淤疏浚。

    “总理的报告情洒三农,特别是对水利提出了不少新政策。”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对水利高度重视,标志着水利的又一个春天到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农田水利建设的几个方面符合农村实际,有助于破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将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逐渐扭转“靠天吃饭”局面。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表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对于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现代农业的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对农田水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更明确,指向更具体,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点,这是老百姓的福音。”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广西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如是说。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乡乡长姚建祥代表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说到我们心坎里了!去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建设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就是改善民生的大事!”

    “总理在报告中说要大兴水利,这正是我们山区百姓最大的期盼。”来自云南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树仙听了报告以后高兴地说,她希望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山区土地平整,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多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为山区群众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田水利作出全面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把农田水利列为重要任务,大兴农田水利的号角已经吹响,加快发展正逢其时。

    夯实农田水利基础任重道远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是长期形成的欠账,如何突破制约农田水利发展的瓶颈,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农田水利薄弱,关键在于长期投入不足。“要让农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关键是要把农田水利设施的欠账补齐,把中央财政的补贴花在刀刃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疾呼。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教授朱建军建议,加大小水利投资在整个水利投资中的比例,并设立小水利投资专项,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支持“五小水利”工程的措施进行具体量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为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如何把政策落到实处,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表示,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部分,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周逢民指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加大国家资金投入力度,向重点农业地区倾斜的同时,更要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财政资金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难,管护更难。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市委书记李亚说,目前在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主要靠基层专业人员和工程受益主体(群众)。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后期管护,责、权、利不明确,表面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责”,形成政府建成后管不了,群众使用又不管的局面,导致设备提前老化,水利工程失修,利用率降低。他建议一方面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以乡镇为单元成立乡镇水利服务管理站。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立一种以利益为纽带,不以盈利为目的、农民自愿参与的管护运营机制。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一直是靠政府号召、政策引导、行政力量组织的方式开展,缺乏法律的规范。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呼吁,加快制定农田水利法。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表示,“突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国家采取法律和政策措施加以解决,农田水利立法势在必行。”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更是水利迎来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征程,勾勒新蓝图,代表委员们对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抒胸臆,献计献策,充满信心。作为农业之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将是一场艰巨的长跑,但必将一路高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3月15日


 

作者:陈 锐
SRC-5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