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七十五载治淮路 水润齐鲁谱新篇
□潘栋 窦俊伟 王丽娟
清晨的阳光洒在微山湖上,水面下青灰色的大闸蟹挥动着螯足,岸边的渔民忙着捕捞、装箱。作为“山东好品”,微山湖大闸蟹供不应求,畅销全国,走上了“世界餐桌”。
南四湖由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4个相连的湖泊组成。这片水清岸绿、鱼肥稻香的富庶之地,曾污染严重,水旱灾害频发。
“现在水质好了,生态渔业越来越旺,亩产增收近千元。”济宁市微山县利民村养殖大户董平兴奋地说,他承包的300亩大闸蟹已被预订一空。
南四湖的蝶变,正是治淮兴淮75载壮阔史诗的生动缩影。从新中国开启治淮至今,山东省淮河流域内已构建起防洪、除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锚定“四水统筹”总体目标,全面落实“六水共治”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为主线,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推动治淮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水动能。
治淮历程——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的世纪跨越
山东省淮河流域位于山东南部及西南部,流域面积达5.1万平方公里,土地、耕地、人口约占全省的1/3,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棉、油、蔬菜产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史上,受气候和地形影响,流域内水旱灾害频繁,黄河侵淮、夺淮更加剧其害。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充分认清治淮形势,果断决策、抢抓机遇,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建设,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1949—1956年,在党中央、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和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数十万河工克服无机械、缺物资等困难,劈山开石,以导沭整沂工程为起点,初步提高沂沭河防洪标准。1957—1968年,开展南四湖治理,修建湖东、湖西大堤和二级坝枢纽工程,建成跋山、岩马等大型水库,进一步完善沂沭泗河防洪工程体系。1969—2010年,布局东调南下,实现沂沭河洪水东调入海,南四湖洪流南下疏解,全面打开沂沭泗洪水出路。自2011年起,围绕进一步治理淮河38项主要任务,山东加快实施3类10个单项工程建设。其中,9个工程已竣工验收,1个工程暂缓实施。
淮河流域是山东现代水网“一轴三环”中的重要一环。“十四五”以来,相继开工建设官路、老岚、蒙河双堠等大型水库以及重大引调水工程,组织实施28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全省累计完成投资2861亿元,连续3年保持百亿元级增幅,其中淮河流域完成投资1623亿元,有效提升了区域供水保障能力。
回顾淮河流域发展的千年历史,从“驯服”沂沭泗河,到南四湖涅槃重生,再到如今擘画现代水网宏图,山东持续书写着淮河流域河湖安澜的时代答卷。
新中国治淮75年来,山东省淮河流域形成了以控制性枢纽工程、河道堤防、湖泊、水库为基础的防洪减灾体系框架,流域内骨干河道、市管河道的重要河段防洪标准普遍提高到50年一遇,同时,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加快构建防汛抗旱工作矩阵,推动防洪减灾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确保了“十四五”以来流域内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重要湖泊无一出险,为保障流域内3000多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上万个规模以上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攻坚密码——从观念、方法、实践看山东治淮智慧
水,一直是制约山东省淮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山东虽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8立方米,不到全国的1/6。面临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的双重制约、严重干旱与严重水患并存的风险,坚持用大局观念、系统观念治水管水成为关键。
近年来,山东积极倡树“大水利观”,创新提出“四水统筹”总体目标和“六水共治”发展思路,统筹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坚持依法管水、科技兴水、系统治水、改革活水、数字强水、文化铸水,努力实现全要素治理、全流域治理、全过程治理。在探索水利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小清河成为全国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的典范。
小清河全长229公里,是山东省唯一的海陆联运内河河道,在全省水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受台风影响,小清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大。此外,沿线也一度存在污染、断航。
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既是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之一,也是2019年汛后全省头号水利工程。山东统筹复航、生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等,对干支流、分洪道、蓄滞洪区、水库进行全流域统一规划、系统治理,并建立由省领导牵头的小清河流域工作协调专项机制,加强流域统一调度管理。
系统治理释放综合效益。如今,小清河防洪标准全面提升,河道过水能力大幅度提高,低洼易涝区域排水能力明显改善,沿线湖泊、蓄滞洪区调蓄作用得到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升,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数字孪生小清河洪水预报时长实现分钟级,复航后沿线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正成为联接省会、贯通鲁中、河海联运的陆海新通道。
经综合治理后,小清河又开启了生态廊道建设新征程,全力打造水脉、绿脉、文脉,努力绘就水清景美、润心化人、画意乡愁、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态画卷。
治淮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山东注重运用统筹和改革方法,高效推动建设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水利发展呈现大建设、大投入的良好态势。
一方面,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水利”工作格局,建立省长任召集人的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2024年年底,山东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任务在流域四省中率先完成,跑出建设加速度。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治水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提升流域治理能力。水网管理体制创新突破,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水网运行调度中心。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2024年全省水利项目利用金融贷款、社会资本规模居全国首位。深化水价水权改革,枣庄薛城区等12个先行区构建起“异进同出、同地同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全面建立用水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十四五”以来累计开展水权交易1005笔,交易水量达9.7亿立方米。深化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效益河湖评价体系,打造效益河湖样板25个。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日照市、莒县等5个区域以及15座水库完成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国家试点任务,在应对2024年7月流域暴雨洪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组建由53名院士和国内高水平专家组成的山东省水利科技专家委员会,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健全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创新打造“智水齐鲁”数字孪生水利品牌,协同推动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推动流域内水库全部实现雨水情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
在治淮工程建设中,山东持续改革创新。针对淮河流域工程跨区域、点多面广的特点,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在南四湖片洼地治理工程中首创“1+3”建管机制,后续将其优化为“1+N”模式,由省级项目法人统筹协调、市级法人负责具体实施,显著提升建管效率。
多维赋能——从生态、经济、民生看治淮综合效益
75年的持续投入,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全方位跃升。近年来,山东创新实施“水网+”行动,着力构筑水安全保障网、水民生服务网、水生态保护网,建设水美乡村示范带、内河航运示范带、文旅融合示范带、绿色发展示范带“三网四带”总体格局,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
聚焦保护水生态,以更大力度推动人水和谐共生。潜入南四湖底,“水下森林”摇曳生姿;夜泊台儿庄古城,运河灯影映照千年繁华;乘临沂“水上公交”,沂河碧波点亮“水韵琅琊”……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多年来,山东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刚性约束,在2024年度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以水土流失治理重塑山水,“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2011平方公里;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流域内2.2万名河湖长履职尽责、有名有实,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聚焦发展水经济,以更实举措壮大绿色发展动能。以水兴乡村——完成淮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示范打造效益河湖样板,培育形成“农业产品发展型”“滨水产业促进型”等多种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模式,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以水兴航运——全省利用天然河道改造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117公里。以水兴文旅——太白湖水鸟翩跹,竹泉村清泉叮咚,曹州牡丹国色倾城,临沂市蒙阴县依托石马庄河建设“山水蒙阴·萌乐世界”等农商文旅项目20个,全省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239个,其中淮河流域93个;“沿着水网看山东”品牌培优塑强,2025年主题活动展现淮河流域之美、之富、之变、之强。以水兴产业——印发全国首个省级节水产业发展规划,全省节水产业规模达600亿元,绿色发展动能澎湃不息。
聚焦改善水民生,以更优机制保障优质水资源供给。全面落实“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深入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连续两年受到水利部通报表扬。流域内农村自来水规模化供水率达96%,较“十三五”末提升超30个百分点,枣庄、菏泽基本实现全域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条条供水“毛细血管”在农村院落延展,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幸福水的梦想成为现实。
聚焦弘扬水文化,以更深底蕴传承文明根脉。南旺分水枢纽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运河智慧仍在流淌;沂蒙水利建设展览馆里,导沭整沂工程的钢钎铁锤、扁担箩筐诉说着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共生的壮阔史诗,成为“治淮精神”的生动注脚;从孔子临川叹逝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文化论坛的人水之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全球现代化篇章正在谱写。淮河浩荡、运河绵长、儒家仁厚、沂蒙坚韧——多元水文化交融激荡,为现代化注入永恒智慧。
奔涌的淮河,是安澜屏障,是生态底色,是产业动脉,是民生甘露,是文明基因,见证着从“导沭整沂”到“进一步治淮”的艰辛开拓,也展望着现代水网全面铺展的壮阔格局。
今年是新中国治淮75年,也是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三年建设决胜之年,山东将在水利部及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指导下,切实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锚定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四水统筹”总体目标,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治淮事业,为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4日
作者:潘栋 窦俊伟 王丽娟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