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幸福淮河 非凡跨越 > 要闻

江苏:千年淮水焕新颜

发表时间:2025-10-14

  □程瀛 邹安琪

  水,犹如神奇的画笔,勾勒出江苏灵动的轮廓;淮河,宛如岁月的琴弦,弹奏出江苏大地厚重的乐章。2025年,江苏迎来治淮75周年的重要时刻。这个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如今河清海晏、碧水安澜,良田万顷、景美如画,重现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老谚语。七十五载春华秋实,从水网构建到防洪除涝,从水资源配置到水生态修复,江苏水利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治淮史诗,奏响了人水和谐共生的时代华章。

  织现代水网 铸安澜丰碑

  水为利时家国兴旺,水为患时山河狼藉。江苏地处淮河入海尾闾,自12世纪黄河夺淮以来,沿线旱涝灾害日趋频繁,经济落后、人民困苦,迫切盼望着改变局面。

  20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拉开了全面治理淮河的战斗序幕。短短几年间,江苏以“导沂整沭”为重点,开挖新沂河、苏北灌溉总渠等300多公里排洪骨干河道,整修1000多公里江河湖海堤防,兴建三河闸等十几座大中型水闸,改变了淮沂沭泗洪水泛滥、海潮入侵的局面,成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佳话。

  1991年夏,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同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治淮进入新一轮建设高潮。江苏全面开工建设入江水道加固、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加固等“老三项”工程以及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期、怀洪新河治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等工程,开创治理淮河新纪元。

  浩大的水网体系是治淮的基石。“十四五”以来,江苏将现代水网建设作为关键一环,编制实施《江苏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在淮河流域完成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超460亿元,落实全社会水利投资超1450亿元,开工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投资额和工程量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全面实施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同步推进区域水网联网补网强链,完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基本构建起“九八三五”为纲、“区域百河”为目、“湖库闸站”为结的江苏现代水网格局,彻底改变了流域近千年水系混乱、灾害频仍的历史。

  如今的苏北大地上,水网湖荡纵横交错、水利工程星罗棋布,为防洪减灾、农业灌溉、城乡供水、生态保护等提供坚实保障,铸就一座座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安澜丰碑。

  筑安全防线 护万家灯火

  江苏境内淮河流域拥有耕地4800万亩,人口3700万,却需承泄上游20多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是淮河奔流入江、东注于海的“洪水走廊”,历史上曾因频繁溃决给两岸生灵蒙上一层暗淡。

  治水之要,既在“工防”更在“人防”。七十五载风雨兼程,面对淮河流域频繁的洪涝威胁,江苏水利人将防洪救灾作为刻入骨骼的使命与重任,掀起三次治淮高潮,以初心为堤,以担当为坝,用坚毅的身影筑起一道道冲不垮的安全长城。

  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对2003年7月那场淮河洪水记忆犹新。那时淮河入海水道刚刚建成,尚未“满月”,便迎来淮河流域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风雨之中,各级指挥临危不惧,调度室内数据如流,大堤上下众志成城,水利部门紧急启用入海水道泄洪。33个昼夜,43.5亿立方米洪水安然入海,有力保障了下游地区2000万人、3000万亩土地安全,书写了“水大灾小”的奇迹,再现了淮河儿女勠力同心的壮阔画卷。

  七十五年治水兴水,江苏逐步凝练出“工程为主、预防为先、调度为要、防御为重”的防洪抗旱工作经验。“十四五”时期,更是围绕系统推进水旱灾害防御工程、调度、监测预警、应急抢险、组织指挥“五大体系”能力建设,基本构建区域联防联指、预案联合审查推演、流域区域联合调度、预警叫应响应、巡堤查险、行洪预警响应、险工险段重点防御、风险管控防范等“八项机制”,筑牢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成沂沭泗、淮河、里下河预警调度智慧决策系统,建强省市县水利专业抢险力量,用水利人的专业与坚守,成功应对了2021年“烟花”台风暴雨、2023年汛期12轮强降雨、2024年5次编号洪水,实现了“无重大险情、无人员伤亡、无重大灾害损失”的水旱灾害防御目标,在江河安澜中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治水篇章。

  引江济淮北 节水立潮头

  江苏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乡丰沛,北方平原盼泽,且常现“汛期潮涌浪急、非汛河床见底”的景象,淮河流域所处的苏北地区尤甚。为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江苏扎根长江,全力实施“江水北调”和“江水东引”工程,开启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调水壮歌。

  20世纪60至80年代,江苏水利人挥洒汗水,以江都水利枢纽为龙头,以苏北京杭运河为输水脉络,用9个梯级提水泵站串联起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湖泊,绘就“江水北调”宏图。90年代,江苏水利再谱调水新篇,通过开挖新通扬运河、泰州引江河、通榆河等人工水道,基本建成“二河引水、三线输水”的“江水东引”供水工程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该工程体系更是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担当重任,让源自江苏的清水北送,润泽齐鲁津冀。时至今日,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年均引江水量分别达到50亿与48亿立方米,两项工程将苏北各大水系、湖泊和已建各大水利工程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流域共济系统,有力促进了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工农业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江苏不仅善于调水,更深谙节水之道。2025年,江苏在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再获优秀等次,创下“十一连优”的辉煌纪录,背后是江苏水利人对水资源的深情守护与不懈探索。

  近年来,江苏水利部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持续推进取水工程规范化建设,仅在淮河流域就完成了2500余个非农取水口改造,267处大中型灌区实现在线计量,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实现流域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更是深入推进水权水价改革,2024年用水权交易量跃居全国首位,“水权贷”“节水贷”等创新举措频出。

  从“引流”到“节流”,从“管水”到“活水”,江苏以水为笔,在江河纵横处、潮起潮落间,探索出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江苏路径。

  河湖焕新颜 碧水映初心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作为全国唯一兼备江河湖海的省份,水是江苏最具神韵、最为灵动的底蕴。蜿蜒碧水涤荡出这片土地的物阜民丰,也赋予了“水韵江苏”守护河湖碧水清流的重要使命。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问题日益显现。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江苏在无锡率先创建河长制,2012年推广至全省。2016年,中央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决定。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江苏充分发挥河长制制度优势,率先走出一条河湖治理保护新路。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江苏一以贯之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着力加强河湖治理保护,强力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整治,创新省级河长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交办制度并层层传导至基层末梢,推动河长责任从“有名有责”向“有为善为”转变、工作机制从“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河湖治理不断迈向纵深。

  以“边界线”护“生命线”。江苏全力实施河湖管理范围划界,为河湖治理划界立标——1528条河道、11个湖泊、935个水库、313个大中型灌区完成管理范围划界工作,2个省级河湖自然资源完成确权登记。特别是在境内淮河流域,洪泽湖非法采砂“双清零”成果持续巩固,大运河沿线违法项目清理整治大力推进,丁堡河—江海河母亲河复苏试点成效显著,洪泽湖、里下河湖荡等湖泊退圩还湖陆续实施。一系列硬招实招,让江苏境内淮河流域已恢复水域面积超230平方公里。

  以“水系连”换“乡村美”。近年来,江苏持续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5.68万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蜿蜒铺展,56个水土保持工程落地生根,581个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清流潺潺,3611条幸福河湖碧波荡漾,3个国家水美乡村试点圆满收官,163个美丽移民乡村点缀水乡,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村美人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治淮史诗仍在续写。七十五载春秋,从肩挑手抬到科技赋能,从“蓄泄兼筹”到“生态文明”,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共生,江苏治淮的历程不仅是驯服洪魔、润泽千里的工程奇迹,更已成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坚实基石。未来,江苏水利人将继续在这幅绵延千年的淮河画卷上,绘就更为绚烂的人水和谐新图景。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4日

作者:程瀛 邹安琪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