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丰碑铸就治淮兴
□彭可 陈婉莉
鼓乐铿锵,淮水汤汤。
手挽桐柏山,通达洪泽湖,蜿蜒千里、通江达海,沿着这一条诗画长河,百姓依水而居、两岸因水而兴。然而,当洪水肆虐时,人们饱受其害却又难以应对。
水与人类息息相关,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肇始于淮河治理,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拉开了序幕。
这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75年,这是兴水惠民、福泽民生的75年。75年来,治淮之路与新中国建设事业行进着同一个脚步,一代代河南水利工作者奋斗在淮河两岸,兴利除害、初心不改,护佑淮河安澜,也为沿岸各地引来了不息的生命之源,描绘了伟大水利事业的壮阔画卷。
筑牢防洪减灾屏障
构建淮河安澜新格局
淮河,被称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气候和地形特殊,加之没有骨干工程保障,历史上流域自然灾害频发。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严重水灾,给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新中国在各大江河中率先开始了对淮河的大规模治理。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陆续建成,淮河流域昔日的窘况得到根本改观。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淮河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淮河保护治理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河南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淮河保护治理,淮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新跃升,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
河南地处淮河流域上游,省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国土总面积的53%,流域内河道纵横、水系交织,多年平均降雨量比全省平均降雨量多近一成。省内淮河流域覆盖郑州、驻马店等11个省辖市,耕地6400余万亩,是国家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无论从自然资源禀赋、人口规模,还是粮食产能、经济总量考量,淮河流域在河南发展全局中均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全省治水兴水的主阵地。”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申季维说。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河南省坚持“山区以蓄为主,平原立足于排”的治淮方针,修建多个大型水库,整治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加固重要防洪堤防,并且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完善流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之后,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把河南治淮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治淮领导小组,提出坚持“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通过在山区修建水库、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拦蓄洪水能力;通过河道整治、加强堤防建设以及蓄滞洪水工程建设,巩固和提升洪水宣泄能力;通过湖洼及重要支流防洪排涝河道的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淮河防洪排涝的整体效益。
如今的淮河,洪水调控能力得到增强,建成不久的出山店水库、息县水利枢纽等淮河上游控制性工程,使得淮河干流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升至近20年一遇。随着前坪水库投用、袁湾水库大坝合龙、昭平台水库扩容加速推进,淮河支流洪水调控能力显著增强。防洪能力薄弱的中小河流也得以系统治理,河南省完成贾鲁河综合治理,推进洪汝河、北汝河、惠济河、沙颍河、涡河等主要河道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570余公里,行洪通道更加通畅。
按照“拒、绕、排”城市防洪思路,河南省以郑州市为重点,指导完成9个省辖市和航空港区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工作,为逐步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重建杨庄、老王坡、蛟停湖蓄滞洪区进退洪闸,实施白龟山水库等15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持续弥补防洪短板。开工建设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区域排涝能力稳步提升。
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齐头并进,“硬件”“软件”双向发力。河南省完善水旱灾害防御、重点河道防洪及蓄滞洪区运用预案,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更新改造507处自动雨量站(增设卫星通信)、18处自动水位站,织密防汛监测网络。初步建成了省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升级雨水情监测、预警发布、洪水预报、工程调度、责任人管理等信息化功能,强化流域防汛抗洪决策支撑。建强400余人省级防汛抢险专家库,充实物资装备,常态化开展防洪调度预演与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强化水生态保护治理
绘就美丽淮河新画卷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曾经是夙愿,如今在眼前。
白鹭盘旋湖面、野鸭游弋水中,行人踏着彩色步道环湖而行,这是发生在驻马店市新蔡县东湖的场景。汝河、小洪河在新蔡交汇,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为“洪水招待所”。
新蔡县近年来投资实施了“五湖四带”生态水系建设工程,通过整治水塘、鱼塘、沼泽洼地等,建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湖泊,以沿河的四个景观带连通,环绕城区总长49.2公里,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不仅在驻马店,一个个生动的治淮实践,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近年来,河南省淮河流域各地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品位得以提升,人居环境得以改善,城市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通过推广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经验,实施乡村河塘清淤整治试点,助推以水润城、美丽乡村建设。
河南省建立重点河流生态流量调度机制,淮河流域洪汝河、史灌河、沙颍河等11条河流29个断面生态流量全部达标,主要控制断面达标率超90%。
同时,河南省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母亲河名录,淮河流域内贾鲁河等5条母亲河124.2公里断流河段恢复有水,实现全线过流。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决定》,淮河流域共建成3条(段)国家级、18条(段)流域级、43条(段)省级、150条(段)市县级美丽幸福河湖,建成长度2600公里,淮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的目标。
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迈进,河湖监管取得突破。省级领导带头巡河,带动各级河长湖长巡河巡湖年均超260万次。连续发布总河长令,创新“河长+”机制,累计整治流域河湖突出问题3100余个。构建“惩防并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采砂管理模式,全面启用电子采运单系统,强化采砂规划与现场管理,非法采砂案件发生率下降38%。
河南省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遥感监管与现场督查相结合,严格查处人为水土流失有关违法违规行为。据统计,淮河流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新增生态清洁小流域29条,其中3条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全省水土保持率达88.44%。深入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淮河流域浅层、深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分别上升1.61米、3.33米。完成光山县、确山县等9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项目,有效恢复了河湖基本功能、改善了乡村河湖水生态环境。
从撂荒土山到绿色铺展,从缺水少肥到沃野良田,从浑浊沟坎到碧水河湾……河南省积极抢抓机遇,坚持绿色发展,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为荒山披绿、生态变美、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村边的蓝河,流水潺潺,鹭鸟翩飞。据当地水利部门介绍,如今蓝河风光再现,得益于郏县广阔渠水系连通综合整治工程。淮河支流北汝河水注入广阔渠后,再流入蓝河,让干涸多年的蓝河恢复了20年前的生动气象,也为沿岸田野、村庄重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作为水资源紧缺省份,河南省始终把解决好水的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一方面持续推进初始水权确认,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常态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加强水权交易指导协调……河南省改革亮点频现,持续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牵引推动综合改革,系统解决水问题。
河南省深化水资源税改革,大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至33.7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淮河流域累计达成水权交易意向和协议7宗,涉及水量4.57亿立方米;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域69个、达标率81.2%;3个市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
“开源”“节流”并重,河南省加快实施水源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多源互补、集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完善。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工程基本完工,白果冲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开工建设,流域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引江济淮(河南段)工程通水验收,商丘、周口市配套工程基本落地,实现江淮水资源互补。
同时,出山店水库灌区、前坪水库灌区相继开工,信阳市城市供水、漯河市引澧入颍、登封纸坊-少林水库连通等引调水工程加速推进,周商永运河、淮水北送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研究深化,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提升。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及豫东、豫东南水资源配置等南水北调中线配套供水工程梯次推进,南水北调供水目标已覆盖淮河流域7市25个县(市、区),累计供水11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904万。
面对缺水的严峻形势,河南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广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工业、生活和科技节水,节水工作成效明显。
抓好水文化传承保护
展现文化繁荣新气象
规划六十载,奋战五冬春。汉唐风格建筑装点的前坪水库大坝,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豫西山川之间,高峡平湖水天碧,古今辉映盛世。
奔腾的淮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着南北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变革。河南省地处中原,地跨四大流域,治水历史源远流长,长期治水实践孕育出的中原水文化尤其是淮河流域水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河南省积极推动水文化发展,为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河南淮河流域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水利遗址,如期思陂、别公堰、千工堰等,其治水理念影响深远,这些工程不仅是技术遗产,更承载了流域内“因水而兴”的发展脉络。
现代水利工程文化也在延续,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淮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石漫滩水库,还有鲇鱼山水库、白沙水库、板桥水库、白龟山水库等,以及近年来修建的燕山水库、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等,在防洪、灌溉之外,也成为水文化的新载体。它们记录了当代治水实践,彰显着艰苦奋斗、科学治水的时代精神,与古代水利文化形成呼应。
从唐代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的诗词到宋代苏轼的《淮河晚泊》,文人墨客以淮河及其支流为题材,将水的意象融入乡愁、哲思与自然审美中;桐柏皮影戏、固始花挑舞等民间艺术,也常以水畔生活、治水故事为创作主题,形成了“水—文学—艺术”的文化链条;信阳茶文化节以水为媒推广茶产业,淮河生态旅游带开发了水上观光、水利工程研学等项目……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广大地区,以水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形态交织,使古老文化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为深入推进水利遗产发掘保护,河南省水利厅明确水利遗产调查统计及认定申报要求,确定了遗产的概念、调查组织方式和技术标准等关键因素,开展水利遗产摸底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对具茨山岩画相关文化进行实地调研,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展览展示、研学等文化活动。
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入选水利部第五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出山店水库工程入选水利部、国家文物局“江河奔腾看中国”共和国印记见证物。以水利工程、水利遗产、水情教育基地等为依托,河南省立足中原大地丰厚的水文化资源,开发水文化产品,举办水文化活动,努力构建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水文化品牌。
75年,治水铸就辉煌丰碑,刻印兴利除害图鉴。河南人民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扭转了淮河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被动局面,绘就了“水清岸绿、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生态画卷,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河南省水利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以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为重点,按照‘蓄泄兼筹、洪涝同治、防治并重’防洪方略,统筹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加快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奋力谱写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申季维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4日
作者:彭可 陈婉莉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