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幸福淮河 非凡跨越 > 要闻

淮河泱泱谱华章

发表时间:2025-10-14

  □本报通讯员 王佳 高梦华

  淮河泱泱,在千里奔腾中见证治水荣光。

  时光无垠,在矢志奋斗中绘就万千气象。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淮河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淮河保护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谱华章。

  新中国治淮75年来,一代代治淮人接续奋斗、开拓进取,进行了全面、系统、持续的保护治理工作,淮河流域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河湖生态保护、流域治理管理体系,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安全支撑与保障。

  今日淮河,千山叠翠,万壑归流,水清岸绿,物阜民丰,书写了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恢宏史诗……

  初心不改 逐梦安澜

  日出东方,叩启苍穹。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陈列馆里,绣有毛泽东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熠熠生辉。

  时间镌刻不朽,历史照亮未来。

  淮河安澜,是沿淮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淮河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启了淮河治理、开发、保护的新纪元。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科学指引下,淮河流域先后掀起3次大规模治淮高潮,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实现了淮河洪水归海有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一座座水库水闸拔地而起,一道道堤防大坝巍然屹立,一项项保安澜、惠民生的水利工程从蓝图变为实景。

  截至目前,淮河流域建成水库8600余座、堤防8.6万公里、水闸4万余座,建立起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机制,基本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

  斗转星移,日月新天。

  “十四五”以来,以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为重点的治淮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出山店水库等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加快建设,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开工在即,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持续推进,蓄滞洪区建设和居民迁建、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有序实施……流域新增水库库容21亿立方米、防洪库容9.5亿立方米,重要河道1至5级堤防达标率达84%。

  从1991年人海战术下“防、守、抢”的被动防御,到2020年有序启用8处蓄滞洪区,再到2024年有效应对多河同频超警,通过水工程联合调度有效避免蓄滞洪区启用和近3万人员转移……淮河洪水防御从被动防御向主动精准调控转变,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实现,淮河安澜、百姓安居的梦想进一步变为现实。

  矢志不移 润泽民生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生态安全全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治淮75年来,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淮河流域逐步形成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淮、江苏省苏北引江为“四纵”,以沿淮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一横”,以水库水闸等为“多点”的“四纵一横多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

  淮河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入江水道、入海水道通江达海,水库、塘坝、水闸、机井众多……

  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以全国3.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约14.5%的人口、12.3%的耕地、20%的粮食产量,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

  “十四五”以来,淮河流域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持续增强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不断提高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

  ——布局一张张水网,高质量发展蓄势跃升。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持续发挥效益;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淮河与长江实现历史性“牵手”;怀洪新河灌区、前坪灌区等区域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引江济淮二期、昭平台水库扩容等工程全面提速;袁湾水库、蒙河双堠水库等水源工程有序实施;临淮岗水资源综合利用、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动……随着流域国家水网建设深入推进,供水格局更为优化,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更有保障,数亿亩农田“旱涝保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盘点一组组数据,水资源管理更加精细。淮河流域15条(个)重要跨省河湖初始水权分配全面完成,171万处取水工程现状基本摸清,规模以上4.2万个取水监测点实现在线监测全覆盖,超7000个涵盖不同行业用水定额制定发布,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250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先后建成……流域水资源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管理,用水效率不断提高。

  ——展开一份份成绩单,“生命线”活力持续迸发。淮河水资源调度方案获批,淮河干流及淮河水系12条重要跨省河湖水资源首次实现统一调度,淮河水系、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水资源调度会商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水资源调度动态监管不断强化,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通水以来跨省调水累计超90亿立方米,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建成第二年即实现“双线引江”满负荷运行……水动力澎湃流域,水工程持续发挥新效益。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每一滴水的精准奔赴,汇成一条大河的浩荡前行。

  从2022年“引沂济淮”近15亿立方米到2023年调度南四湖水资源0.99亿立方米支持山东抗旱,从2024年调度沭水东调工程0.31亿立方米水资源有效缓解日照城市供水紧张局面,到2025年利用引江济淮工程双线引水入淮4.4亿立方米、协调黄淮跨流域洪水资源利用8000万立方米应对主汛期历史罕见偏枯局面……依靠日益完善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和“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厘米水位”的精准调度,有效保障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

  淮河,从历史深处奔腾而来,向着水安全更有保障的目标奔流而去……多少百折不挠,多少开拓进取,积蓄起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的磅礴力量。

  笃行不怠 守护生态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哺育生命,支撑发展,承载文明。

  新中国治淮75年来,淮河流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强化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流域341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占比连续多年超85%,桐柏山区、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六成以上,互联互通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初步构建,多次向南四湖等重要湖泊实施生态补水、应急调水,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增强了流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淮河保护治理正奏响新的人水和谐乐章。

  坚持“一盘棋”思想,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工作体系,27.2万名河长湖长上岗履职,建立并充分发挥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大运河管理保护“淮委+黄委山东河务局+苏鲁两省河长办”、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等机制作用,推动淮河干流省界段采砂管理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提档升级……凝聚起淮河保护治理各方力量,流域守护河湖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持续建构河流伦理,推动洪泽湖等重要湖泊退圩还湖超260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启动流域层面幸福河湖建设,制定首个流域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陆续建成1800余条(个)幸福河湖,组织完成191个重要及跨省河湖304个河段湖片健康评价、健康及以上等级占比超八成……越来越多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7条(个)重点跨省河湖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目标达标率持续维持在90%以上,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输水干线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及以上,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81个地下水超采区严重超采区面积下降超70%,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沿淮越来越多地区擦亮生态底色,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与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形成良性循环。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发展创新,协调共进,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看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33万平方公里土地,河山披锦绣,国土绘丹青,高质量发展热潮涌动。

  躬耕不辍 团结治水

  淮河治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下游互为一体,左右岸相互影响。1950年,毛泽东主席作出关于淮河救灾工作的第三次批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开启了团结治水新局面。

  新中国治淮75年来,从治淮初期的党中央统管到20世纪70年代恢复治淮委员会的流域协调,再到如今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治淮始终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调发展,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团结治淮、合力兴淮的生动局面,铸就了兴水惠民的巍巍丰碑。

  奋斗坚持不懈,发展日新月异,精神赓续传承。时间之河奔流,沿淮尽显生机。

  ——看布局,一张张规划蓝图引领航向。编制5轮综合规划以及一系列专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系统谋划“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高质量完成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编制流域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淮河、采砂管理等规划,基本形成以综合规划为基础,专业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流域规划体系。

  ——看突破,一座座大国重器彰显底气。自主建造新中国第一座连拱坝——佛子岭水库、第一座大头坝——磨子潭水库、第一座自行设计的重力拱坝——响洪甸水库,建成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在建设实践中创立“佛子岭大学”……在长期治淮实践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享誉海内外的治水奇迹。“十四五”以来,出山店水库、西淝河泵站等两项治淮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蚌浮段花园湖进洪闸工程等16项工程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筑起守护淮河安澜的又一道道铜墙铁壁。

  ——看成效,一项项改革举措服务发展。在全国水利行业率先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施工单位,率先推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四项制度”,率先创建和推广专业化建设管理机构,率先进行设计招标和代建单位招标,率先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电子招投标监管……建设管理改革始终走在前列。“十四五”以来,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任务落实,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大力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淮河防洪“四预”系统投入实战化应用,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构建流域水安全保障新格局注入了不竭动力。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

  大势如潮,风正帆悬。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伟大征程上,淮河水利委员会将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国家“江河战略”,在水利部党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淮河代言人”和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主力军职责定位,向着建设安全江河、生命江河、幸福江河目标,昂首阔步,奋楫前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4日

作者:王佳 高梦华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