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幸福淮河 非凡跨越 > 行走淮河

行走江河看中国 | 从“炸坝”到“闸坝”的行洪变迁

发表时间:2025-10-14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花园湖进洪闸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供图

  □记者 李博远

  10月13日,午后秋雨洒落淮河。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的花园湖进洪闸,如钢铁巨龙横卧水面。27孔钢筋混凝土闸室在雨幕中舒展,左岸安澜塔与右岸开元阁遥相呼应。

  谁能想到,眼前平静的河道,曾是淮河干流无闸控制的险要地段,“炸坝行洪”一度是汛期不得不做的艰难选择。“以前一到汛期,大家心里总悬着一块石头。”凤阳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蒋朝伦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淮河中游主要依靠土坝防洪,一旦洪水超出承受范围,只能炸开堤坝,将洪水引入花园湖行洪区,“每次炸坝都是以局部牺牲换全局安全,看着家园被淹、群众转移,满是无奈。”

  转机出现在一座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建成。“如今有了花园湖进洪闸,无论是设计标准还是建设质量,都代表着当前淮河水利工程的较高水平。”蒋朝伦介绍,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花园湖进洪闸是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让淮河干流彻底告别“炸坝行洪”的历史。

  花园湖进洪闸单孔净宽10米,设计行洪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2022年正式运行以来,其泄洪能力远超过去土坝的行洪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把过去‘无序滞洪’的花园湖行洪区,升级为有闸控制、可精准调度的规范化行洪区,与淮河上游的王家坝闸形成上下游协同的防洪格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建设局副局长李晶说。

  从“炸坝”到“闸坝”,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理念的提升。工程采用BIM技术与大吨位启闭机梁预制吊装工艺,攻克了软土地基的施工难题;配套的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使闸门控制精度达到厘米级。2020年淮河流域洪水期,闸门最高挡水5.46米,成功避免启用行洪区,保护了15.6万亩良田和8.9万群众安全,减少损失超17亿元。

  水闸带来的不仅是安全,还有发展的底气。依托稳定水利条件,凤阳经济开发区吸引高新企业落户,产业链不断延伸;行洪区周边建成现代农业园与水产基地,粮食产量稳定提升,昔日的防汛重灾区蜕变为宜居沃土。如今,工程还被 纳入“和我一起看淮河”旅游线路,游客在感受工程宏伟的同时,也能了解淮河治理的变迁,理解一代代治水人的智慧与坚守。

  从“炸坝行洪”的被动与无奈,到“闸坝控水”的从容与精准,淮河治理的步伐坚定而清晰。这座矗立在淮河中游的现代化水利工程,正以可靠的性能和实实在在的效益,书写着流域安澜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14日

 

作者:李博远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