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重光 稻菽翻金铸丰碑
魏勇勇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深植于民族记忆的歌曲,描绘的不仅是具体某条河流,更是每个中国人家门口那条象征生机与希望的水脉。它奔腾在岁月深处,流淌在梦想的远方,或如巨龙舒展于平原,或如清溪托起童年的纸船——对于我们淮河儿女而言,淮河便是这样一条刻骨铭心的母亲河。
她曾以甘甜乳汁滋润祖父耕耘的土地,用粼粼波光映照父亲撒网的晨昏,那湿润的晚风里至今回荡着童年戏水的欢笑。然而,这条母亲河也曾展现严峻的一面。每逢汛期,暴涨的河水考验着两岸的堤防,让安居的梦想与丰收的希望面临挑战。这份源于自然的考验,成为了淮河儿女心中最深的牵挂。
淮河的治理,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征程。自南宋黄河改道影响淮河水系以来,流域便常面临水旱交替的困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利河变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害河。1950年夏,淮河流域的严重水灾牵动了全国上下的目光。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1月6日,统筹治淮工作的治淮委员会应运而生。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这八个字成为新中国治理淮河水患的嘹亮号角。
淮河两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沿淮三省数百万民工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数以千计的水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络绎不绝的车辆、船只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治淮。参加治淮的人员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日夜奋斗在治淮第一线。大别山腹地,佛子岭水库工地的灯火彻夜长明,穿透寒雾,映照着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以汪胡桢为代表的工程师们,在油灯下反复演算,他们的设计图纸与工地上民工们铿锵的夯歌同频共振。绵延数百公里的工地上,民工们以最原始的工具,承载着最坚定的信念。他们肩挑背扛,用簸箕、扁担和独轮车,移走了一座座土山,筑起了一道道坚实堤防。“父子齐上阵,夫妻共挑担”的场景随处可见,激昂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汇成一曲改造自然的雄浑交响。泗洪段的冻土上,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用铁镐叩问大地,用热血融化寒冰,他们的身影在广袤的河床上连成了一座移动的“长城”。1957年冬,第一轮大规模治淮工程基本完成,治淮效果显著,极大提高了淮河防洪泄洪能力,淮河流域千万人民摆脱了多年来水患深重的困境。
1991年,“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启动,掀起了第二轮大规模治淮的高潮。2003年,淮河入海水道的开通,为奔流的河水辟出通途;2006年,临淮岗水利枢纽巍然屹立,成为调控洪水的坚实屏障。2009年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淮河流域减灾兴利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2010年,国务院再次召开治淮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新一轮治淮建设拉开帷幕。当前,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36项,淮河入江达海的通道将更加顺畅,防汛抗旱的举措更加坚实有力,一曲从治理到安澜的时代长歌也将更加嘹亮。经过七十五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先后建成水库8600余座,兴建加固堤防8.6万公里,修建蓄滞洪区24处,形成了由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分洪河道、控制性枢纽和湖泊等工程措施与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淮河她变了,她依然会涨水,但不再肆虐;她依然有脾气,但不再无情,当白鹭掠过今日淮滨绿道,清波里应答的正是七十多年前的号角长歌。
往昔黄河夺淮的阴霾已然散去,曾经水患频发的岁月成为历史。如今,这里荷塘映日、稻菽翻金,渔舟唱晚、万家安宁。古代治水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夙愿,在新中国治淮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中得以实现。淮河重光,那粼粼波光里闪耀的,是千年治水理想在当代绽放的璀璨光芒,是无数治淮儿女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盛世华章,更是一条大河从自然考验到人水和谐的新时代壮美画卷!
展望未来,淮河保护治理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视察淮河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淮河流域必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淮河这条母亲河的波光将永远映照壮美的大地,成为滋养万物、福泽子孙的幸福河,托起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魏勇勇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