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幸福淮河 非凡跨越 > 淮水润物

佛子岭水库:长淮重器“硬核”担当

发表时间:2025-10-15

  □本报通讯员 王恒超 孙建华

  在淮河支流淠河东源的大别山腹地,横亘着一座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水利丰碑。70余年来,它如钢铁巨龙般镇守江淮,将昔日“水来成祸,水去成滩”的灾患之地,变为今日的千里沃野。这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辉煌,更在新时代以“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的崭新姿态,续写着人水和谐的时代华章。

  砺剑铸盾:安全大坝的世纪坚守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特大洪水肆虐,1300多万百姓流离失所。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而佛子岭水库作为治理淮河的第一批骨干工程备受关注。

  1952年1月,工程总指挥汪胡桢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无资料、无经验的条件下,创造性地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设计,仅用两年十个月就完成了这项震惊世界的工程。

  建设期间,工程指挥部将“严”字贯穿施工全程,通过骨料清水洗3遍、抽样称重测粒径等要求严格把控质量,使连拱坝混凝土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大坝筑牢安全根基。1955年,管理单位在大坝重要部位安装埋设了一批观测仪器,通过垂线位移法、坝顶视准线法等测量手段,初步建成大坝安全监测网络,开我国高坝安全观测的先河。

  建成70年来,大坝历经3次加固,安全监测工作从未中断,累计形成的10万余组监测数据,成为守护大坝安全的“数字盾牌”。近年来,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以获评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入选水利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试点单位为契机,实施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改造。现在,坝区监控实现全覆盖,实时掌握大坝位移、渗流等安全监测数据,安全基因深深融入工程血脉。

  绿水清波:生态大坝的和谐共生

  清晨,阳光洒在佛子岭水库水面,波光粼粼间,一群白鹭掠过水面。碧水长天之间,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风景画卷呈现在大众眼前。这背后,凝聚着管理处多年的努力——实施严格的水源保护条例,建立水源保护区,常态化巡库,联合地方政府拆除网箱两万余个,在全省率先实行大水面散养……

  短短几年,库区水溶解氧浓度显著提升,清澈的湖水中,成群的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游弋摆尾。在水电站厂房,全省“十三五”期间最大的电站增效扩容工程实施后,生态机组按照日均下泄流量不小于2.11立方米每秒的标准,年均向下游提供生态用水7300万立方米,吸引了中华秋沙鸭、蓝喉蜂虎等珍稀鸟类长年在此栖息。

  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管理处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建成佛子岭水库文化馆、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科普馆、文化广场、文化走廊等水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实物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2024年,佛子岭水库工程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水利部第五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的工程。

  如今,佛子岭水库库区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以上,入选“中国好水”水源地,是下游六安、合肥等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佛子岭水库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有力带动了群众就业和地方产业发展,这种“生态+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数智赋能:智能大坝的时代跨越

  近年来,管理处锚定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目标,编制《“数字孪生佛子岭”项目实施方案》,系统推进闸门监控系统升级、大坝监测设施改造及防汛会商室智能化建设,成功搭建水库调度一体化平台,为老坝注入智慧基因。

  2025年,管理处建成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平台,初步构建起“天空地水工”全天候监控透彻感知体系,雨水情监测测报“三道防线”及监控预警体系。智能平台通过专业模型对典型降雨、未来降雨进行预报预测,进而对库区上游来水汇水、库区水位变化、下游泄洪、水库调洪演算分析等场景进行仿真推演,为水库防洪保安提供科学参考。

  “5号机巢无人机已完成第三巡检段任务,正在返航充电。”这套2025年投用的无人机智慧巡检系统,采用了创新“蛙跳”技术——两台无人机可在5个机巢间自动转场,实现库区长距离、大范围连续巡检。

  从简易施工机械到如今智慧巡检的无人机,从1954年人工观测水位的煤油灯盏到矩阵平台上实时闪烁的数据光点,佛子岭水库不断迭代技术,书写着水利工程从“人工守护”到“智能防控”的时代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佛子岭水库正以“安全为基、生态为魂、智能为翼”的发展理念,向着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水利工程迈进。当朝阳缓缓升起,这座“新中国第一坝”坝顶飘扬的红旗与远处的绿水青山相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世纪的承诺:守淮河安澜,为百姓幸福。这不仅是老一辈治水人的梦想,更是新时代水利人接续奋斗的方向。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王恒超 孙建华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