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击鼓催征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韩冰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时时萦绕在耳畔,激励黄河科研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十年间,我们的脚步遍布黄河流域。在低温缺氧的黄河源头,在凌汛前的乌梁素海冰面,在暴雨后的下游河道,在补水期的河口三角洲,我们开展黄河干支流及重要湖库湿地常规与应急水生态监测,只为那珍贵的第一手水生态环境数据。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黄河干支流和重要湖库湿地生态本底数据库,涵盖水沙、水质、水生生物、新污染物、有机碳等指标,为解决黄河流域生态本底不清的问题提供了数据基础。
黄河源区生态水文模型数字化展示平台
十年间,我们持续开展黄河源区科学考察。围绕黄河源区生态格局与服务功能、径流变化与驱动机制、河流-湿地系统演变与生态响应等开展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构建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模型是目前唯一经过逐站验证的黄河源区高精度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模型,为黄河源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建设添砖加瓦。
黄河流域生态水量分配系统
十年间,我们致力于黄河流域生态调度效果评估。通过开展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乌梁素海、白洋淀等重点区域生态调度效果评估,以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为目标,结合生态需水、补水能力、防洪调度等需求,初步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水量分配平台,力争打造出科学可靠的黄河流域生态调度可视化决策系统。
草藻酶耦合生态修复技术成果在第十九届国际水利先进技术(产品)推介会上展出
十年间,我们坚持开展水生态治理技术研发,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藻酶耦合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同时,通过不断挖掘、考察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的适用性、经济性、有效性,筛选出适宜于黄河流域的成熟水生态修复技术,纳入构建的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技术平台,为流域系统治理提供智能化技术遴选决策服务。
十年坚守磨砺,黄科院水生态环境研究团队深入贯彻系统治理理念,实现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本底数据从无到有,形成了涵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科体系,构建了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流域生态模块雏形。
十年磨砺,击鼓催征。下一个十年,黄科院水生态环境研究团队将持续致力于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研究,为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做好水生态支撑。
作者:韩冰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