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河看中国 | 博物馆里的三峡故事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
□记者 岳虹 文/图
“如果说三峡工程是一座历史丰碑,三峡移民就是托举这座丰碑的基石;如果说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观,三峡移民就是创造这一奇观的无名英雄。”这是写在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中的话语。
10月13日,记者来到湖北宜昌市秭归县长江边上的三峡移民博物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资料,记录着三十年来移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变迁,讲述着一个个动人故事。
一张“百佳移民户证书”
博物馆陈列柜里,一张宜昌市三峡工程移民百佳移民户证书引人关注。证书的所有人是秭归县茅坪镇杨贵店村村民谭德训,也被称为三峡移民搬迁“第一人”。旧照片上,谭德训十分瘦削,脸庞上的皱纹沟壑纵横。
据三峡移民博物馆顾问王海群介绍,1992年12月,为了给三峡大坝施工创造条件,三峡工程附属工程茅坪溪泄水洞工程即将开工,居住在施工范围内的谭德训等21户人家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搬出。移民干部来到谭德训家推心置腹地讲政策、述利弊。作为70多岁的老党员,修三峡大坝是他盼了一辈子的心愿。谭德训说服了老伴和儿子,在补偿标准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拆掉了7间大瓦房,砍掉了自家6亩多竹林、400多株松树和200多棵柑橘树,全家老小搬进了政府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
接着第二户、第三户……第100户,第1万户……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搬出故居,迈出了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第一步”。
搬迁还涉及秭归、兴山、巴东三个县城的搬离重建。博物馆的一面墙上悬挂着老城照片,另一面墙上悬挂着新城照片,新城拔地而起,公路笔直,楼房林立,对比鲜明。“过去的秭归县0.5平方公里,如今的秭归县城有15平方公里。”王海群说。
一张后续工作典型成果图
兴山县水上公路、秭归县柑橘种植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枝江市城区段二期河道整治工程……一张图文并茂的“后续工作典型成果图”展现着三峡后续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国家和人民从未忘记三峡移民的奉献,给予移民群众长期不断的帮扶与支持。2011年,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国家累计投入超千亿元资金开展项目建设,支持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项目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文旅产业融合、特色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教育提档升级等方方面面,为移民群众想到位、做到位。
一张张记录着移民群众笑脸的照片,一个个反映惠民成果的图表、数字,记录着三峡后续工作开展以来移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展台上陈列着脐橙粽子、脐橙饼等加工品。秭归人不断挖掘脐橙价值,提高其产值,脐橙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果。“我们现在所在的秭归县,脐橙产业独具特色。”王海群指着一棵脐橙树模型介绍,当地种植的伦晚脐橙,头年开花,第二年三月到四月间成熟。同一棵树上既有当年新开的花,也有前一年结的果,这“花果同枝”的奇特景观,像极了移民群众如今的生活,既有幸福花,又有发展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14日
作者:岳虹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