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在守护江河安澜中绽放青春华章
□记者 轩玮 张元一
江河奔流,青春浩荡。10月12日,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78级知名校友张建云在活动中分享了他与水结缘40多年的奋斗感悟,阐述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如何实现水往高处流的难题,激励学子践行至诚报国初心。活动期间,记者专访了张建云院士。
问:您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在水旱灾害防御、气候变化研究、水利信息化等领域取得诸多突破性成果。回顾青春奋斗历程,请分享一个让您引以为傲的故事。
张建云:1991年淮河和太湖流域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涝,造成严重灾害损失,国家开始规划建设先进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当时,我正在爱尔兰国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4月,我收到水利部领导的邀请信,放弃了国外的工作,回国投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
作为这项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和一期工程总设计师,我见证了从1999年立项到2005年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全过程。工程涵盖五大系统:一是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先进感知设备和信息技术,将全国信息采集时间从2~3小时缩短至15分钟,后进一步优化至3~5分钟;二是通信系统,采用了公共通信网,实现高效传输;三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首次建成连通全国各级水文和防汛部门的互联网,构建了防汛抗旱视频会商系统,成为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四是决策支持系统,为洪水预报、干旱分析预测、灾情评估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五是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建设的雷达信息应用系统,在淮河流域开展测雨实验,推动了跨部门信息共享。
建成应用后,不仅显著地提升了全国防汛抗旱信息采集、防汛抗旱数据库建设、洪水预报调度和预警、决策会商支持等能力和水平,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推动了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水利工作“守护江河安澜和人民安全”的使命与价值,也为自己直接参与这项防汛抗旱减灾里程碑式的工程建设感到无比的幸运和自豪。
问:请您谈谈对水利这门学科的认识。尤其当前AI技术发展迅猛,给水利学科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张建云:水利是一门致力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并防治水旱灾害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始终以解决实际水问题为导向,融合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气象科学等多领域成果,形成实践驱动创新的鲜明特色。水利的核心任务是兴水利、除水害。水利工程直接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国家水安全保障,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更是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AI技术的发展为水利学科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也将推动其深刻变革和研究范式的变化。机遇在于,一是通过数据深度挖掘,可能让我们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更准确;二是智能算法的应用,可能推动流域模型结构更合理、模型参数更优化、情景应用更丰富,决策和应用更精准。而AI技术应用在水利领域,面临一些主要挑战,包括数据不足、数据时空分布不均、跨部门数据共享壁垒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AI技术可能促进学科发展融合,但流域物理模型改进和发展仍是水利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既要重视AI在水利学科的应用,也要重视水利学科物理过程模型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问:水利创新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传承和创新。您对水利青年有什么期许?
张建云:我国新老水问题交织,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高质量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水利青年学者要深刻认识水利事业的战略意义,将个人理想融入“守护江河安澜、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时代使命,以家国情怀激励对水利创新发展的追求。既要夯实理论基础,更要深入一线,在具体工程中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在具体实践中作出自己的贡献。选择水利,治水兴邦,终生无悔。希望水利青年朋友在守护江河安澜与民生福祉中绽放青春华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14日
作者:轩玮 张元一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