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河看中国|防洪“憋得住” 生态“放得开” 灌溉“靠得牢”
□记者 燕乃一
行走江河看中国。站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宝鸡峡渠首大坝上,只见林家村枢纽工程横亘渭河之上,水流奔涌、气势磅礴;身后的宝鸡峡灌区一望无际,田畴交错、绿意绵延。
作为陕西省第一大灌区、全国十大灌区之一,宝鸡峡灌区西起渭河宝鸡峡口,东抵泾河河畔,横跨宝鸡、杨凌、咸阳、西安4个市(区)14个县(市、区),承担着280万亩农田灌溉、水旱灾害防御和生态建设重任,以“多枢纽、引抽并举、渠库结合”的大型水利灌排体系,守护着“关中粮仓”的安澜与丰饶。
“截止到10月14日,渭河上游持续降雨已近40天,我们的泄洪调度整整28天没有中断。”林家村枢纽管理站站长周胜军介绍,10月上旬,黄河及最大支流渭河遭遇2025年1号洪水,渭河林家村段来水流量骤升。10月12日,为配合下游防汛,枢纽严格服从宝鸡市防指统一调度,将下泄流量控制在900立方米每秒,整整“憋”了5个小时。这5小时的精准错峰,不仅展现了林家村枢纽的调度实力,更凸显了灌区防洪体系的协同效能。
林家村枢纽正在进行泄洪调度 记者 燕乃一 摄
林家村渠首枢纽与魏家堡枢纽两大引水枢纽,双剑合璧,遥相呼应,构建起滞洪削峰的立体防洪格局。此次应对2025年渭河1号洪水期间,灌区通过梯级调蓄、科学控泄,累计下泄洪水1.8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渭河洪水对下游的威胁,保障了沿线城乡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用硬核实力诠释了防洪“憋得住”的担当。
不只是守护江河安澜,近10年来,灌区一直在践行生态守护的职责。“从2016年1月20日到2025年10月13日,林家村枢纽已连续生态泄流3553天,累计下泄水量104.27亿立方米。”周胜军介绍,即便在水源极度紧张时,灌区始终坚守生态底线,确保渭河干流宝鸡段生态基流稳定维持在5立方米每秒。持续近10年的生态泄流,让灌区所辖渭河及千河、漆水河等支流的连通性显著提升,河道水量充盈,沿岸植被覆盖持续恢复。昔日的季节性断流河道,如今已成为“河畅岸绿”的生态廊道,真正实现了生态“放得开”。
渭河生态公园 陕西宝鸡市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 供图
而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战场上,宝鸡峡灌区更以“靠得住”的灌溉实力扛起重任。2025年,灌区遭遇60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夏连旱,渭河来水较往年偏少五成以上,林家村渠首入库最小流量仅6立方米每秒,泄放生态基流后近乎无水可引,抗旱形势异常严峻。面对困境,灌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算好“水账”精准调配。从塬下系统紧急抽水弥补塬上水源缺口,为兴二支渠灌区群众配送“丰产水”;统筹6座水库可用水源,联动20座抽水站,在保障西咸新区芋子沟水库、咸阳城区人饮应急供水同时,全力保障灌区抗旱灌溉安全用水。
大北沟水库 陕西省宝鸡峡引渭灌溉中心 供图
宝鸡峡引渭灌溉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灌区夏灌累计渠首引水1.36亿立方米,斗口水量91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6万亩次,超额完成75万亩次的夏灌计划。
从昔日旱塬到如今亩产超1100斤的高产良田,宝鸡峡灌区自运行以来已累计引水超490亿立方米,净增粮食4680万吨,每年稳定贡献关中地区15%的粮食产量,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关中粮仓”的岁岁丰登。
从林家村枢纽的5小时洪峰错峰,到3553天的生态泄流坚守,再到抗旱一线的硬核保灌,宝鸡峡灌区以水为脉,串联起防洪、生态、灌溉三大使命。这座堪称“陕西水工建筑博物馆”的水利工程,正以科学调度与责任担当,在关中大地上书写着安澜、生态与丰收的时代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17日
作者:燕乃一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