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行走江河看中国 > 动态消息

行走江河看中国 | 黄河坝上天鹅舞

发表时间:2025-10-17

  □记者 李博远

  10月16日,记者跟随“行走江河看中国”采访团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之滨,秋阳洒在黄河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从横亘河道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到城中生机盎然的天鹅湖湿地公园,一幅工程滋养生态的动人图景铺展开来。

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为湿地筑起稳定水系

  站在天鹅湖湿地公园的青龙湖畔,澄澈的湖水倒映着芦苇荡,偶有水鸟掠过水面。很难想象,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草木稀疏的臭水沟。

  湿地能有今天的稳定水系,多亏三门峡水利枢纽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宣教科科长韩铁艳的话,点出了生态改善的关键。

  作为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三门峡大坝通过“蓄清排浑”的调度模式,为湿地提供不可或缺的水源保障。每年汛期,大坝泄洪腾出库容;10月中旬起蓄水,黄河水流放缓、泥沙沉淀,原本浑浊的河水逐渐清澈。

  “往年这时候,汛期基本结束,大坝早已开始蓄水,黄河也成了清水黄河了。今年洪水来得晚,目前大坝还在泄洪。”韩铁艳说,“等蓄水后,宽阔清澈的水面会铺满河道,湿地水位也会稳定下来。那时候,数不清的候鸟就会大批来。”

  依托对黄河水量的调控和“蓄清排浑”调度,天鹅湖千余亩湿地告别了“汛期涝、枯期干”的困境,形成年稳定的水域环境,为植物扎根、鸟类栖息提供了生态基础。

  为候鸟备好生存粮仓

  在天鹅湖苍龙湖水域,野鸭在水面觅食,岸边的滩涂上,芦苇随风摆动。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背后同样有大坝的功劳。“天鹅等水鸟离不开浅水环境和充足食物,而这两样,都是大坝‘送’来的。”韩铁艳指着远处的黄河主河道说。

  公园位于三门峡大坝上游,大坝蓄水后,黄河主河道水位升高,两岸形成大面积浅水区。岸边的芦苇、香蒲等植物,以及水下的藻类,成为水鸟的天然食物,这里就成了候鸟的“免费粮仓”。韩铁艳笑着说:“有了充足的食物,候鸟才愿意留下来越冬。”

  大坝蓄水后形成大面积水域,也调节湿地气候。三门峡冬季气温多在零上10摄氏度至零下10摄氏度之间,恰好适合大天鹅栖息天时地利人和这里自然成为“天鹅乐园”。

  为生态改善筑牢后盾

三门峡水利枢纽调水调沙 记者 李博远

  再过个把月,上万只大天鹅候鸟陆续天鹅湖湿地公园,并在此越冬。据统计,天鹅湖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从175种增至现在的315种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这份生态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大坝在生态保护中的护航作用

  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许天阳介绍,依托数字孪生平台等智慧手段,大坝能精准调控水量、监测水质,确保水体满足生态需求。同时,三门峡大坝与小浪底等水库形成“五库联调”格局,让黄河生态环境更稳定,也为天鹅湖湿地创造了更优越的外部条件。

  “近几年,天鹅湖湿地公园的候鸟数量有所减少。”韩铁艳和记者卖了个关子,随即笑着解释,“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都在变好,候鸟能选择的过冬地越来越多,相当于从‘挤八人间’变成了‘住四人间’,这是很好的事情。”

  从治黄工程到生态基石,三门峡水利枢纽用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伟大的工程绝不是自然的“对手”,而是能与生态共生的“伙伴”。

  秋风掠过湖面,岸边的芦苇已经开始泛黄。再过不久,天鹅即将归来。这座守护了数十年的大坝,会迎接每一位“老朋友”,让“天鹅舞河滨”的画面,成为黄河之秋动人的风景。

作者:李博远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