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河看中国 |“重器”守安澜 百姓享安康
□记者 李博远 文/图
10月14日,秋雨淅沥,皖西大地在雨雾中更显静谧。淠史杭灌区的渠道如血脉般延伸,王家坝闸静静横卧于淮河之上。记者随“行走江河看中国”采访团走进安徽省六安市、阜阳市等地,实地探访水利重器,看它们如何筑牢流域安全与发展的水利基石。
水利重器 智慧焕新
走进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调度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淠史杭数字孪生灌区大屏系统。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局长吕平形象地比喻:“淠河总干渠像‘长藤’,沿线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0多万座塘堰就是藤上结的‘瓜’,再配合7级固定渠道,构成了我们特有的工程体系。”
灌溉调度处工作人员朱善斌轻触屏幕,“灌区一张图”上就可实时显示六大水库的蓄水情况。他感慨地说:“过去人工编制供水方案得花一周时间,现在调用模型,5分钟就能出结果,还能模拟不同旱涝情景。今年春旱,系统优化‘蓄引提调’,比去年少引水3亿立方米,却照样保障了灌溉面积,真正实现了精准灌溉、智慧管理。”
沿淮河一路向西,“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巍然矗立。闸体廊道内,十余台自动化控制设备有序运转。坝闸管理处主任郭俊军介绍:“过去开闸靠人工手摇,费时费力。如今不仅实现了远程自动化控制,关键时刻还可手动应急操作,再加上市电、专用发电机、应急发电车三重供电,闸门得以安全运行。”
王家坝闸
提及2020年那场防汛考验,郭俊军记忆犹新:“从国家防总下令到闸门开启,只用了28分钟!这得益于依托数据、尊重规律、统筹兼顾的决策模式,勘测时间从过去的几小时压缩到半小时内,为分洪决策争取了宝贵窗口。”
从数字孪生系统的智慧预演,到智能闸门的迅捷响应,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正阔步迈入数据驱动、智能调控的新阶段。
碧水青山 生态转型
雨后初霁,佛子岭水库薄雾缭绕,大坝在群山中巍峨矗立。“如今水质清澈,溶解氧浓度显著提高,这是我们持续护水的成果。”水库管理处副主任田向忠指着澄澈的湖水说。
秋雨中的佛子岭水库
“我们划定水源保护区,安排人员长年常态化巡库护水,还联合地方拆除网箱养殖。”田向忠介绍,“佛子岭水电站增效扩容后,生态用水得到了保障,中华秋沙鸭这些珍稀鸟类都留下来了。”如今库区水质长年保持Ⅱ类以上,成为下游城市可靠的“大水缸”。
在佛子岭水库文化馆,田向忠边走边讲:“我们在守护好生态的同时,挖掘‘新中国第一坝’的文化底蕴,建起了文化馆、科普馆,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展陈和科技互动讲述治水故事。”2024年,佛子岭水库成为安徽唯一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的工程,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佛子岭正以“生态+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释放水库的多元效益。微风拂过湖面,这座老水库正以绿色转型的新姿态,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水润民生 赋能振兴
淠史杭灌区的稻田里,金灿灿的稻穗低垂。种植大户刘长乐蹲在田埂上,轻抚稻穗,笑容满面:“今年旱得厉害,要是没淠史杭总干渠保水,收成肯定受影响。现在每亩能有1200到1300斤,和往年差不了多少。”
谈及回村种田的初衷,他起身指向水渠:“种水稻,缺水可不行。有了这灌溉保障,我才敢回来创业。”田边渠道中,清水缓缓流入稻田,滋润着每一株禾苗。
走进蒙洼蓄滞洪区的西田坡庄台,改造后的旧水塔成了钟楼。村民王今桂在自家超市前笑着说:“以前庄台人靠天吃饭,洪水一来就心慌。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开农庄、卖特产,我这个普通农民,也当上了‘董事长’!”
西田坡庄台村民王今桂向记者介绍自家的芡实
王今桂领着我们走进农庄,货架上芡实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游客来这儿,不仅能听庄台抗洪故事,还能吃农家菜、住农家院,这些特产也成了抢手货。去年庄台来了8万多游客,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秋日淮河,水光潋滟,映照着水利工程的崭新面貌与百姓的灿烂笑颜。淠史杭的数字孪生调度彰显现代化气息,王家坝闸如“钢铁卫士”护佑淮河安澜,佛子岭水库生态旅游功能逐渐凸显,庄台人家在致富路上步履不停……每一处水利印记,都是“水”与“民”的深情联结,更见证着流域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
今年,新中国治淮事业迎来75周年。如今的淮河热潮奔涌,两岸城乡日新月异。这份浸润着科技力量、生态底色与民生温度的“答卷”,不仅书写了淮河治理的辉煌成就,更续写了新时代动人的治淮故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15日
作者:李博远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