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中的水文化
——当涂千字文数字馆开馆日与“世界水日”的古今对话
□通讯员 杨林
202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安徽当涂千字文数字馆正式开馆,这座以数字化技术活化传统文化的新地标,为《千字文》这一经典蒙学注入了现代科技的灵魂。
当涂,这座长江之滨的古城,因南朝梁代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而被称为“千字文故乡”。《千字文》以四言韵文涵盖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等包罗万象的内容,其中对“水”的描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更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与科技思想的凝练表达。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仅八字,便勾勒出水的蒸发、凝结、降落的循环过程。这八个字不仅是对天气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水循环的深刻理解。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和移动方向来预测天气变化,云的升腾意味着水汽的聚积,当云层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便会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而露水和霜的形成则是夜晚地面散热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诗意表达,与当代气象学中“水文循环”理论高度契合,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洞察,更暗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则是通过咸淡水体对比与水陆生物共存的图景,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依存关系。鱼类在水中遨游,鸟类在天空飞翔,它们各自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平衡,这与现代生态学中“生物圈层互动”理念不谋而合,对现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禹继承父业,带领民众治理洪水,他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挖河道,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水患治理对国家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要勇于担当,积极应对,用科学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去战胜困难。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这句描述揭示了水资源在矿产富集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流水具有强大的搬运能力,它能够将上游的矿石冲刷、搬运到下游地区,经过长期的沉积作用,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在一些河流的冲积扇和河口地区,常常可以找到金、玉等珍贵的矿产。古代人们逐水而居,不仅是为了获取生活用水和渔业资源,还能够利用河流的运输功能进行贸易往来,挖掘江河作为资源载体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当数字馆的虚拟水流与长江的波涛共鸣,当《千字文》的古韵与水利大数据的交响,我们看见了一种文明的延续——从“云腾致雨”的诗意到“数字孪生”的精密,中华水文化正以科技为翼,飞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3月25日
作者:杨林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