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 > 采访报道

凝聚科技赋能治水的共同承诺

发表时间:2024-09-27
  □本报记者 魏晓雯 周妍
  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泥沙研究、坝工技术、巨型水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等多领域技术国际领先,这是中国水利科技创新的高度;
  从2021年中国水利部高位推动总体设计,到2023年94项先行先试任务全面完成,中国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在3年时间里稳健起步并取得阶段性成效,这是中国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速度;
  免费共享中国69项先进技术标准,建立5个海外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培训超5000人次,这是中国水利科技发展带来的温度……
  一组组数据来自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期间中国分享的治水实践,折射出中国水利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
  “亚洲人口总量超过世界人口总量的一半,亚洲国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水挑战,为此我们必须要合作共享,找到水问题的解决方案。”亚洲水理事会主席尹锡大说。
  立足时与势,亚洲各国达成共识——“通过创新驱动、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寻找解决方案”,“推动水资源多元监测与感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发展智能大坝理论与实践,模拟和预测水资源动态变化”……
  一项项科技赋能治水的举措写入《北京宣言——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亚洲水声明》,亚洲各国在应对水挑战、保障水安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数字变革已成为普遍共识
  面对全球加速到来的水危机,中国选择了推动数字变革。“建设基于北斗的自动化变形观测系统,开展水下机器人检测应用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形成了‘空天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南水北调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孝振分享了世界最大规模调水工程的数字转型实践。
  “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初步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为水旱灾害防御、突发事件处置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中国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志雨向中外嘉宾分享了数字转型为中国水旱灾害防御情势带来的改变。
  回顾“数字孪生赋能智慧水利”议题中的一场场热烈讨论,数字变革的理念与实践在各国已形成共识——
  “新首都努桑塔拉的重建采用了智能城市概念,体现在蓄水池之间的互联传输和智能灌溉。”印度尼西亚公共工程与住房部部长巴苏基说。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企业与科技合作署署长卓金福分享了智能排水管网、智能水网、智能污水管网、智能工厂建设蓝图。
  韩国水资源公社总经理郑龙培解释了基于水文变化的自适应水库运行调度规则,公社高级经理金智勋带来了人工智能水处理厂的实践应用。
  “水科技前沿”圆桌会议上,中外水利专家共同推动《世界水科技报告》的编撰工作。其中,智能监测感知、预报预警技术等成为重要内容。
  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遇,中国水利与各国携手推动水利行业数字变革,以创新为驱动,汇聚起应对全球水挑战的新动能。
  技术创新开拓发展新空间
  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在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中国参与并承担了中巴经济走廊卡洛特、SK等一批水电站建设,用清洁电能照亮了数百万巴基斯坦家庭,也照亮了巴基斯坦的现代化之路。
  以技术合作、研发投资为链接,中国与亚洲各国深化涉水领域合作。
  作为全球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沙特阿拉伯正以空前力度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具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多家中国水务企业成为其推动改革的理想合作伙伴。
  “沙特的水务改革注重与全球一流企业的深度合作。”沙特投资部负责人说,未来五年,沙特政府将在水务领域投入超过680亿美元,并吸引超过100亿美元社会资本。这将为全球水务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有技术、有市场,沙特有资金、有需求,带着对合作的期待,近30家企业在中沙水务合作论坛中,围绕水务信息化建设、资本与技术融合、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等,展示自身实力,探寻合作机遇。
  不止于亚洲,中国涉水科技的创新发展,正为全球解决水问题提供着新的答案。
  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闭幕式上,水利部国际交流中心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司签署“全球市场化手段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项目合作意向书,成为本届水周务实成果之一。
  “我们已达成案例汇编、联合办会、互派专家等合作意向,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水利投融资政策和实践的有益参考。”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郝钊说。
  一场场洽谈热火朝天,一笔笔订单签约落地……从市场到资金、技术、产业,中国与多国正以水利科技创新为牵引,开拓水利改革与发展新空间。
  知识共享缔结深厚情感
  中国作为亚洲大家庭重要成员,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知识共享,在技术培训和工程援建中与多国缔结了深厚情感。
  东帝汶的农业维持了全国69%以上人口的生计,但水坝等基础设施的缺乏却限制了其农业用水效率。2024年,中国派出水利技术专家考察东帝汶潜在可行的坝址,为其水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在水周开幕式上,东帝汶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部部长马科斯·达克鲁斯说:“我们十分期待中国水利专家给出关于建设大坝、灌溉系统等的宝贵建议。”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涉水领域的知识、技术共享已惠及世界多地——
  在老挝,中国政府援助建设的国家水资源信息数据中心,让该国初步具备了水文信息数据自动采集传输、信息处理、预警预报等能力;
  在巴基斯坦,中巴小型水电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已完成实体建设,开展联合研究、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夯实中巴两国民心相通根基;
  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科研及技术人员、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等提供培训,资助200多人来华攻读水利专业硕士学位;
  …………
  技术和知识的分享不仅影响着国家现代化治理,也深刻地改变着个体的命运。
  “1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来到了国际小水电中心参加培训。那次培训对我非常重要,从中学到了知识和经验,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赞比亚能源部能源司司长Arnold Simwaba说。
  “共促未来水安全、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是亚洲各国共同的使命,我愿为其贡献力量。”参加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的“湄公河流域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研修班”学员萨科内·乔恩拉蒙特里说。
  9月26日,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圆满闭幕。以《北京宣言》发布为新起点,科技赋能亚洲治水的新篇,正有力书写。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4年9月27日

作者:魏晓雯 周妍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