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极端暴雨洪水有效精准防控
□本报记者 黄一为
“因人口财富聚集、涉及面广,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更为复杂多变,关系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大局。应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加强城市极端暴雨洪水有效精准防控。”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说。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我国极端天气频发,1991—2020年我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较1961—1990年的平均值增加了58%。与此同时,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对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郑州市遭遇历史罕见“7·20”特大暴雨;2023年7月底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等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精准防控城市极端暴雨洪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需要。仲志余建议,以流域为单元,持续完善国家水文气象站网,加强卫星遥感、测雨雷达等技术研发应用和城市排水泵站、涵闸、管网、城市积水、排涝工程运行状况等监测观测,统筹共享各类信息,建立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和提高预报精准度。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和重大风险研判机制,强化预报、预警、响应一体化管理。
“构建城市防洪治涝工程体系,要科学评估城市排涝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统筹协调、安全韧性’。”仲志余建议,山区丘陵型城市,建设“高水高排、低水抽排”的分区治涝体系;平原河网型城市,依托流域防洪体系,协调行蓄洪空间与城市发展空间关系,建设江、河、湖、库、蓄滞洪区防洪工程体系;滨海感潮型城市,形成“洪、涝、潮”相宜的立体工程体系;内陆低洼型城市,开辟涝水行蓄空间,为超标准洪涝水预留出路。同时提高通信、交通、供水、供气等重要“生命线”工程极端天气抵御能力,提高重要地下空间洪涝水防御标准和防灾韧性。
责任编辑:罗景月 校对:王瑜 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