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兴水圆梦 润泽民生
 
分享到:
2022-10-01
 
  □本报记者 李攀

  “提前打个电话,水车就来了,我们都很满意!”8月20日,面对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关于吃水问题的询问,重庆市江津区芳阴村村民刘世萍笑着回答。大旱当前,江津区采取应急送水、管网延伸、新开辟水源、分片分时段供水、抢修供水工程等措施,及时解决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问题。 

  同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工程白府都水库施工现场,挖掘机、压路机、推土机加紧作业。“白府都水库就像一个‘大水缸’!有了它,以后浇地不愁了,粮食产量更有保障了!”吴忠市旱天岭村村民老杨充满期待。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群众关切,增进民生福祉,一项项惠及民生的好政策相继出台,充分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 

  十年来,水利部党组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水利工作各方面,神州大地水惠民生的景象随处可见。 

  放眼全国,一条条沟渠绿水如绫,灌溉万顷良田;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一条条河流扮靓乡村田园,注入发展活力……广袤农村走出了一条“因水而美、因水而富”的振兴之路,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落下”的水利篇章。 

  纾水困 解民忧 

  为全面小康夯实水安全保障 

  先把木桶系上绳索,再把一件对折的长条棉布扣戴在额头上,然后把木桶的绳索套上额头。回想曾经到1公里外背水的艰难日子,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仁贡村村民南尕卓玛怎么也想不到,自来水可以流进自家水龙头。 

  农村饮水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多年来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党中央始终“放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2012年以来,我国下大力气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6年,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年来,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4%,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才能吃上水的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 

  “现在有了党的好政策,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用水太方便了!”如今,南尕卓玛家里装上了热水器,随时都能洗澡。 

  “幸亏大儿子换牙时赶上改水,以前的黄斑牙全换了,现在孩子们的牙白着呢。”山东省高密市西刘家庄村村民“氟”去福来,摆脱了“难以启齿”的用水之困。 

  一座座供水工程、一条条输水管道、一个个流出甘泉的水龙头,连接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饮水之变,折射出令人欣喜的民生变迁,传递着党中央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担当与初心。 

  2020年“五一”假期刚过,水利部派出36人督战队伍集结四川省凉山州,用16天的时间,暗访184个村1381户6256人饮水状况,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督帮一体,这是水利部对凉山州7个未摘帽贫困县进行挂牌督战的重要举措。 

  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更关乎脱贫攻坚大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的嘱托,水利部把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聚焦深度贫困,挂图作战、动态管理,多元投入、统筹推进,建立机制、规范管理,突出重点、狠抓整改,强化监管、加强帮扶,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 

  2020年6月,好消息传来:凉山州7个县农村饮水安全扫尾工程全部完工。我国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清泉进万家,好水需呵护。“要做好水源地保护,严格水质控制,强化运行管护,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质量和保障水平,确保长期安全运行、持续造福农民群众。”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调研时强调。 

  浙江省温州市实施农村饮水设施灾害及管养综合保险,将全市1695处农村饮水设施、4万多公里供水管道和500多万人口农村饮水安全纳入保险范围,有效解决管护问题;福建省福鼎市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同水质、同管理、同水价、同服务”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河北省威县以合同管理方式引进节水服务企业,建设农村供水智慧水务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多方共赢。 

  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从农村饮水到城乡供水,从水源保障到长效管护;由水桶到水管,由高氟水、苦咸水到干净水、安全水……这些转变,标志着农村饮水实现了水安全维度上的新跨越,筑牢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固基石。 

  施良策 拔穷根 

  用心用情啃下“硬骨头”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丰都县三建乡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之一,山高坡陡,老百姓望水兴叹。 

  自水利部实施定点帮扶以来,通过建设茶钩子水库、配套山坪塘、实施管网渠系互连互通等措施,荒土地变身“聚宝盆”,彻底扭转了三建乡“靠天吃饭”的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人口。而我国贫困地区分布与水资源禀赋高度相关,脱贫要先治水。 

  水利部领导多次深入扶贫一线,入户实地了解贫困情况;量身定制扶贫计划,因地制宜发展帮扶项目……水利扶贫突出“精准”二字,一项项精准扶贫措施写进方案里、落实在行动上。 

  依托行业优势,水利部构建起行业扶贫、定点扶贫、片区联系、对口支援、老区建设“五位一体”水利扶贫工作格局。 

  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贫困群众“有水喝”“喝好水”,到立足贫困地区实际,持续改善农田水利灌排设施,不断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农村水电扶贫效益……水利部立足行业,科学务实施策,支撑贫困地区发展的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一项工作,就使全国累计1000多万名贫困群众受益,年增收约50亿元。越来越多地区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水利扶贫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受益。 

  “八大工程”拔穷根,精准帮扶暖民心。水利部实施水利行业倾斜支持工程、贫困户产业帮扶工程、贫困户技能培训工程等“八大工程”,从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对症下药,精准破题,实现了定点帮扶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提质的扶贫转变。 

  重庆市巫溪县宝山村,“宝山蜜柚园”“宝山核桃园”“宝山李子园”等品牌逐渐打响;湖北省郧阳区,扶贫干部牵头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中部地区“新袜都”使贫困户从中受益;青海省贵德县拉德村,自来水通到家门口,高原牧区“用水自由”不再是梦…… 

  水利部发挥行业优势,持续深入推进对口支援、片区联系、重点区域扶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精准对接扶贫需求,帮助贫困户搭上幸福专列。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一批批水利干部扎根扶贫一线,绽放青春芳华,用汗水践行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择优选派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挂职扶贫,组织专家开展扶贫专项咨询服务,连续多年选派业务骨干到西藏阿里、那曲工作,“组团式”“菜单式”“订单式”开展立体式人才帮扶,激活了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2020年,“订单式”水利人才培养案例荣获“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治一条流域、管一方水土,促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2022年,水利部印发《“十四五”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规划》,从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布局重点、建设管理任务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指导脱贫地区“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防止返贫致贫,确保水利助力全面小康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夯基础 促发展 

  兴产助农呵护美丽乡愁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福建省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生态脆弱,土地贫瘠,百姓苦不堪言。 

  长汀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探索出山地植被恢复、茶果园生态治理、崩岗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生态提质提效等五大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红土地上掀起“绿色革命”,形成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水利与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息息相关。 

  高位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打通田间地头“毛细血管”,着力解决好吃饭问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持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广大农村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得到统筹治理。水利建设,巩固了生产之要,筑牢了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让一方水土养活养好一方人。 

  十年来,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7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火焰山”变身“花果山”; 

  十年来,“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升级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一大批水美乡村陆续建成,实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蝶变; 

  ………… 

  “这地已经荒了好多年,如今通过水土保持项目,200多亩地都种上了果树,经济效益来了。”2022年春节,湖南省慈利县枫树塝水土保持示范园负责人李仁贵坐在自家沙发上,开心地算着一年来的收入。 

  “节水滴灌真好啊,省水省肥,耗水量不到过去的一半。种出来的产品根本不愁销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军琴家庭农场负责人闫军说起今年的效益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很多客人都是从城里组团过来,就是为了看看我们这好山、好水、好风光。”湖南省长沙县金洲村将300多个河湖水塘清淤贯通,堤岸整治绿化美化,村民吃上“生态饭”。 

  水兴业旺。水利筑牢生态之基,夯实生产之要,在与乡村、生态、人文、经济等要素产生的“化学反应”中,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广大农村念活“发展经”,托起“振兴梦”,实现美与富的共赢。 

  回应民生期许,赓续治水伟业。站在全面小康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水利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造福于民,托举起亿万农民的“幸福梦”。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0月1日
李攀
责任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永定河再次全线通水 助力流域重现生机
水利部机关举行升国旗仪式
繁花似锦 祝福祖国
守护旱塬水脉 献礼祖国华诞
“我学我讲新思想”水利青年理论宣讲活动集中展示会举行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