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扛天职天责 护江河安澜
 
分享到:
2022-09-27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今日起推出“喜迎二十大系列特稿”,回顾十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2020年汛期,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三峡水库拦洪削峰 本报通讯员 张伟革

  □本报记者 赵建平 黄一为

  洪水与干旱,我们习惯称它们“洪魔”“旱魃”,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水利部门坚守初心、笃行不怠、协同作战,成功战胜多次历史罕见汛情旱情,在与水旱灾害的顽强斗争中牢牢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水安全防线。 

  成就令人欣喜,变化让人振奋。回望这十年,我们践行新理念,主动防御,精准施策,全力应对;我们不断“强壮筋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日渐完善;我们愈加“耳聪目明”,监测预报预警水平逐年提升;我们迭代升级“战力”,水工程科学调度、技术支撑不断强化。 

  十年的防汛抗旱实践有力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最可靠的主心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是坚定共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坚强的后盾! 

  十年的防汛抗旱实践也有力证明:水利人在面对大汛大旱危难险情时,成为“中流砥柱”,能够昂然挺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以坚定的信心和意志扛牢天职天责,守护江河安澜、百姓安全! 

  理念引领—— 

  一以贯之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每当关键时刻、紧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多次奔赴防汛抗洪现场、深入旱区一线,部署抢险救灾工作。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本着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总书记的每一次部署都离不开“人民”二字,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遵循,深刻阐释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 

  “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今夏,长江流域多地遭受旱灾,8月20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来到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芳阴村,实地调研抗旱保供水工作,再三强调要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放在第一位,精准保障对象,落实兜底措施,加强组织力量,不落一户一人。 

  在防大汛、抗大旱的考场,水利部确定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保障秋粮作物灌溉用水”等防御目标,显而易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水利人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水旱灾害防御要面对愈来愈多的突发性、异常性、不确定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饱含为民情怀、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确立的科学指南,强调“防”的工作,为做好新时代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总依据、总遵循。 

  十年来,水利部将“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预”字贯穿水旱灾害防御全过程,精细调度、科学防控,多次战胜困难,不断赢得主动,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风险防控底线。 

  理念指引行动。今年主汛期前,在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理念引航定向下,水利部立足实战需要,修订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关口前移、科学精准设置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变“过去完成时”为“将来进行时”,打有准备之仗。在应对珠江流域“旱上加咸”和流域性较大洪水、抗击长江流域严峻旱情等过程中,其成效得到了充分检验。 

  “王牌”制胜—— 

  见证永不缺席的硬核力量 

  如何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免受洪旱侵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堤防更加坚固,水库拦洪削峰,蓄滞洪区为防汛减灾再加“安全阀”……日益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成为防汛抗旱的“王牌”,不断夯实着水安全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黄河下游防洪治理、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流域防洪骨干工程推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加快建设,大江大河基本形成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陆续建成,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提升至8900亿立方米。 

  硬“牌”在握,长缨在手,水利部门坚持“系统、统筹、科学、安全”原则,拦、分、蓄、滞、排并举,蓄、引、提、调共用,打出水工程科学调度、联合调度、精准调度“组合拳”,展现了今非昔比的防灾减灾实力。 

  2020年汛期,长江流域强降雨轮番来袭,干流接连发生5次编号洪水。而当时的电视镜头投向沿江重镇武汉:堤外长江洪水滚滚,堤内行人闲庭信步,再不见严防死守、千军上堤的紧张场面。 

  据监测,长江三峡水库入库洪水的洪峰流量达7.5万立方米每秒,比1998年大水相同断面还高约1.2万立方米每秒。临危不乱的背后,是“最强军团”联合调度实力超群。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水库群最终拦洪490余亿立方米。 

  2021年,黄河中下游发生历史罕见秋汛,水利部门下足“绣花”功夫,“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厘米水位”地精细调度黄河小浪底、陆浑、故县、河口村等干支流水库,最大限度拦洪削峰错峰,避免了下游140万群众转移、399万亩耕地受淹。 

  数据表明,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57%降至0.31%,为确保岁稔年丰、国泰民安贡献了强大的水利力量。 

  谈及2021年至2022年春的珠江流域旱情,广东广州、东莞、中山等地居民大多表示“无感”。实际上,东江、韩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干旱,加之珠江口咸潮上溯影响加剧,一场抗大旱、战咸潮、保供水的战斗在千里珠江无声打响。 

  水利部组织制定水量应急调度方案,构筑当地、近地、远地水库供水保障“三道防线”,多次精细调度西江大藤峡、东江剑潭等水工程,实施应急压咸补水,保障了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闽南等地供水安全。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天有不测风云,无论哪条江河都有可能发生超标准洪水,无论哪个区域都有可能遭遇严重干旱。但这些分布在我国江河水系之上的水利工程,成为永不缺席的防灾减灾硬核力量。 

  “预”得先手—— 

  咬定目标升级“作战”能力 

  水旱灾害防御硬较量折射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实现了对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5186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全覆盖。 

  作为防汛抗洪的“耳目”“尖兵”,水文人追风逐雨、把脉江河,用一次次精准的测报,为防汛抗洪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撑。仅2021年,全国水文部门共抢测洪水8490场次,发布洪水预报44.2万站次、水情预警1653次。 

  在水利部信息中心水文情报预报中心的值班室内,大屏幕上闪动着全国各地雨水情信息,如今收齐12万处站点数据只需15分钟。水雨情变化更早、更快、更准地被及时捕捉,成为会商研判的一份份“参考资料”。 

  从水利部到各流域机构再到地方各级水利部门,遵循“降雨-产流-汇流-演进”规律,突出抓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四预”措施,与洪水竞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更为精准、超前的预报争取了更多宝贵时间。 

  “在1998年大水年,在水利部本级对几十个大江大河重要控制断面进行预报,通常需要3~4个小时。现在基本上30分钟内能完成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几百个断面的预报。”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介绍,充分利用气象水文预报耦合、大数据等技术,升级完善业务系统,洪水预报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 

  山洪突如其来,瞬间“摧枯拉朽”。躲避山洪要抢在其到达之前发出预警,吹响生命的“安全哨”。 

  哨子什么时候吹响?如何于分秒之中决策“起跑时间”? 

  目前,全国2076个有防治任务的县全部建立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预警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使山洪防御决策变得有据可依。群测群防与监测预警平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百姓撑起一把防御山洪的“生命保护伞”。 

  与此同时,水利部依托三大运营商,将预警范围从防汛责任人扩大到受威胁区域的全部人员。及时预警、迅速转移、避险到位,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赢得了主动。 

  水利有数,治水有智。随着智慧水利建设推开,从拼体力到拼算力,发挥强大“四预”功能,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防洪“战术”。 

  黄委“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应用系统1.0版”正式上线运行;淮委防洪“四预”系统已应用于今年淮河入梅以来暴雨洪水防御应对中;小浪底防汛调度系统成功应用于工程防汛演练;大藤峡利用今年西江4场编号洪水过程,复盘验证来水预报模型和防洪调度模型,提升预报预演精准化水平……在今年防汛工作中,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已见初步成效。插上技术之翼,“作战”能力加快升级。 

  精神之光——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 

  “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表达了一种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防汛抗洪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这些年,从水利部到流域机构再到地方水利部门,一次次闻汛而动,一次次向险而行,一次次全力防御,一次次化险为夷,水利人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抓早抓实的防御策略和协调配合的作战方式,永远站在决胜狂风暴雨、急难险重的制高点上。2018年机构改革后,水利人始终把防汛抗旱作为义不容辞的天职,加强协同作战,工作更主动,履职再抓牢。 

  “险情再大,困难再多,也难不倒我们科学、安全、高效处置堰塞湖险情的决心。”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形成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危湖高悬,一批水利专家带领技术人员,根据勘察数据缜密分析、细致演算,迅速制定出排险方案。2018年10月11日—11月3日,金沙江、雅鲁藏布江连续4次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长江委和西藏、四川、云南水文部门连续作战,不畏艰险,全力投入水文应急监测工作,为堰塞湖应急处置作出突出贡献。 

  2019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强势登陆,先后影响太湖、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松辽6个流域共13个省(市)。防汛人员严阵以待、直面大考,毫不松懈、连续作战。水利部密集会商,研判汛情,指导各地水利部门科学调度542座大中型骨干水库拦蓄台风暴雨洪水,努力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侵袭。多地出现严重灾情,内涝严重。郑州告急!新乡告急!卫辉告急! 

  大灾当前,上下同心。财政部、水利部第一时间紧急下达水利救灾资金,来自安徽、山东、湖北、重庆等地水利系统的排涝技术骨干、抽排设备、抢险物资等各类支援不断向中原大地汇聚。 

  聚涓滴之力,护江河安澜。步调一致,密切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共克时艰、战胜灾害的强大合力,这是我们抵抗严酷灾害的最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办好大事的有力诠释。 

  十年的变与不变,都在我们不断的复盘、回顾、反思、展望中,汇入新时代奔腾不息的江河。 

  水利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扎扎实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筑起了守卫生命堤坝、捍卫生存家园、守护百姓安全的坚实屏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将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出新的光芒。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9月27日
赵建平 黄一为
责任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汇点滴之水 聚江河伟力
刘伟平深入大藤峡工程一线开展“防风险、保稳定”安全专项检查
非凡十年经济建设成就新闻图片展在京举办
水利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李国英主持召开水利部部务会议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