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沧桑东平湖
 
分享到:
2020-04-30

东平湖湿地美景 张玉国

东平湖湿地水鸟 张玉国

东平湖 李文聪

  □尤宝良 刘性泉

  “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书苦蚊虻。” 东平湖便是宋人韩琦《过梁山泊》诗中的“巨泽”梁山泊的遗存水域。

  梁山泊古名大野泽,亦称巨野泽,形成于远古时代,以古济水、汶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尚书·禹贡》记载:“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尔雅·释地》载:“鲁有大野。”把大野泽列为十薮(古代全国十大湖泊)之一。唐代李吉甫编著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今日的梁山、东平、嘉祥、汶上、郓城、巨野、济宁一带应该都属于当时的大野泽地区。

  据史书记载,大野泽曾屡遭黄河决溢。西汉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在五代以后的决溢中,于滑、澶、濮、魏等州河段南决,一般都沿济水、濮水故道流入巨野泽,溢于淮泗或由大清河(古济水)入海。这一时期大野泽不断得到黄河决溢补给大量的水源,产生了大量的泥沙淤积,这使得大野泽发生了不断向北推移的变化,到五代后期形成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积水湖泊。

  梁山泊形成后,仍不断受到黄河的侵淤。至金朝,黄河改道南行,以致济水湮没,梁山泊渐涸为平地,开始被安置屯田。元末一度又为黄河决入,成为大泊,不久又干涸。明代梁山泊完全失去黄河水补给,大面积涸退,其余流被分离成南北两个湖泊——安山湖和南旺湖。到了清代,由于水源补给不足,又加黄河多年淤积,仅在安山一带洼地蓄水成湖。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从而抬高了原汇入安山一带洼地河流的尾闾水位,使安山湖向北大为扩展,并与黄河连通,黄河涨水便自然流入湖泊以及洼地。由于淹没地区都属东平县,民国年间始有“东平湖”之称。

  1938年,花园口大堤被炸开,黄河改道入淮,东平湖水源随之中断,湖底干涸。1947年,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归故道入海,东平湖又重新蓄水。沧海桑田,八百里梁山泊大都已被湮泯于地下,唯有东平湖这片仅存的水域,尚依稀能映出它昔日的容颜。

  人民治黄初期,东平湖仍然通过清河门和十里堡以下山口与黄河连通,滩地和山口间有群众自发修筑的低矮民埝,湖区内老运河两岸修有堤防。1948至1949年,黄河洪水均倒灌入湖,东平湖自然滞蓄,减轻了黄河洪水对下游堤防的威胁。

  1950年7月,黄河防总确定东平湖为黄河滞洪区,修复了旧临黄堤、运河堤和金线岭堤,扩大了滞蓄能力,缩小了湖区淹没范围。1958年黄河大水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滞洪区的基础上修建了东平湖水库。1963年又在老运河河堤的基础上修筑了二级湖堤,将水库分为新、老湖,分级运用。在沿湖堤防上,先后修建了10余座大型分泄洪水闸控制蓄泄。

  今日东平湖已成为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工程,在防御和战胜黄河、大汶河历次洪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4月30日

尤宝良 刘性泉
相关新闻
 
巡河堤上践初心
蹄疾步稳,全力迎“战”
黄委确保淤地坝安全度汛
黄河2020年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中的河南水文工作者
黄委会商2020年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