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礼赞70年】滋黔润民水欢歌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水利建设发展回眸
 
分享到:
2019-09-24

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杨良强 摄

安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杨良强 摄  

榕江县腊酉村小学农村饮水工程通水 黔东南州水务局供图

甲秀楼黄昏杨良强 摄

  □通讯员 王伟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治水兴水方针,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头等民生大事和基础战略,举全省之力破解贵州缺水困局,水利工程实现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全面建设的重大转变,水利事业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由服务粮食安全到经济安全再到生态安全的重大转变。

  回顾70年贵州水利建设的历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无疑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标志。该工程从1953年提出“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构想,到2018年建成向贵阳市通水,历经65年风雨,几乎穿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水利建设的全过程。让我们跟随黔中水利工程建设这条轨迹,一起见证贵州水利的发展历程。

  生存之盼 兴水为民大踏步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和丘陵占92.5%,山高坡陡,有水难留。“稻田挂在山上、河水淌在山下”,真实地反映了贵州面临的人水矛盾。

  解贵州水困,核心是建水利工程,唯此才可蓄得住水、用得上水。

  91岁的贵州省水利厅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治平回忆,1953年他从四川调入贵州,随即参加了对乌江上游三岔河流域的实地勘察,为解决黔中地区山高水低的农业灌溉难题做前期准备。1960年1月,水电部批复黔中灌溉工程列入当年基本建设项目,国家计委也于同年2月批复工程上马,但经费列入贵州地方基础建设范畴。遗憾的是,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贵州拿不出钱来搞这个大工程。批复只能束之高阁,这一搁就是十几年。

  虽然“黔中灌溉工程”成为遗憾,但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贵州为解决人民群众吃饭问题,大兴农田水利。特别是1958年,贵州掀起了“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办水利”的建设高潮,全省年均组织200余万人投身水利建设。兴义围山湖水库、镇宁桂家湖水库、贵阳花溪水库等先后动工兴建。直到“三年困难时期”,贵州水利建设速度才放缓下来。

  1968年,贵州水利建设进入第二次高潮。全省日上工劳动力超过百万人,最高时达200多万人。前期缓建的水库工程恢复开工。花溪松柏山等一批中型水库和镇远红旗等一批装机2 000千瓦以上骨干小水电站先后上马。

  至1978年,贵州修建有各种坝型水库1 000余座,塘库蓄水量达15.75亿立方米,是1949年前的74倍,灌溉面积达到845万亩,是1949年前的4倍多。贵州修复、新建的水利工程在保农田灌溉、保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之需 春风激荡水欢腾

  三岔河水起水落,仍在默默流淌。据王治平介绍,改革开放初期,“黔中灌溉工程”项目再次上报。水利部建议贵州先建一些中小型水库,分散式解决缺水问题。这一搁又是好多个年头。

  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贵州消除黔中旱魔的希望被再次激发。贵州水利人迅即重新张罗黔中治水的勘测、设计、立项、审批等事项。

  苦心人,天不负。2002年4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报告》及相关专题一次性通过审查。2003年3月14日,获水利部批复。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2009年11月30日,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破土动工。2010年10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在黔中水利枢纽紧张有序推进期间,贵州水利进入了科学、有序、依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水利从服务农业逐渐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在全面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电气化县、防洪与河道治理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相继实施。

  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共建成水库2094座,库容56.14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达到9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 372万亩。建成“三小”工程6.47万处,铺设管道18.49万公里,累计解决全省2 000万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省共有中小水电站1 373座,装机280.86万千瓦,实现村村通电;基本建成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组织指挥体系、责任制体系和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 135平方公里,许多修复区走上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小康之道 治水兴黔大提速

  2018年1月28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向贵阳市通水,贵州65年的“黔中水梦”变成现实,黔中地区从此不再“渴”。

  这是治水治水兴黔大提速的时期。2011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提出举全省之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同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一系列的政策红利和规划蓝图,开启了贵州水利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2013年,启动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贵州目前在建的最大的水利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开工。2014年,全面启动水行政管理、水利投融资管理等8个方面19个专题的体制改革行动。2015年,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宣布开工建设,贵州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拉开帷幕。2016年,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贵州谋划“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战略。2017年,贵州出台《贵州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总体工作方案》。2018年6月,贵州全面建立河长制,全省4 697条河设河长22 755名;7月,贵州省启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2019年1月,凤山水利枢纽工程开工;5月,《贵州省河道条例》正式施行……

  “十二五”以来,贵州水利进入投入资金最多、建设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生态治理最好、群众受益最大的时期。

  ——穷省也要干大水利。贵州工程性缺水的根源是缺资金。贵州破缺水困局,助力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并成立省市县三级融资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十二五”以来,全省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2 495.83亿元,年均投入293.62亿元。其中2015年开始,连续4年投入超过300亿元。

  ——水源工程加速推进。“十二五”以来,全省开工建设了379座骨干水源工程,总库容48.58亿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十三五”水利规划中,贵州14座大型水库、96座中型水库“入盘”,分别占全国大中型水库规划总数的17%、14%,排名全国第一,平均每年开工骨干水源工程60座以上。截至今年6月,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达122.9亿立方米。

  ——民生水利普惠群众。“十二五”以来,全省新增灌溉面积1066万亩,有效保证了粮食和相关产业增产增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9.9万千瓦,治理病险水库1 17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万平方公里,319条江河得到整治。城市防洪功能和水景观全面升级,现代化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建立,应对水旱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升。

  ——生态之路治水为基。贵州坚持走生态优先之路,坚持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2018年贵州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建立起全省“三条红线”和控制指标、实时监控、考核评估“三个体系”框架,完成3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12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任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4年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脱贫攻坚水利先行。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贵州在全力推进水利建设助力脱贫攻坚进程中,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贫困地区省级水利投入占比超过80%。省水利厅选派一批又一批的精兵强将,驻扎对口帮扶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决战脱贫攻坚。

  伴随新中国的奋进历程,贵州水利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秉承“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苦干实干,大干快干,竭尽全力为贵州水利建设破题解难、添砖加瓦,水利事业一路高歌猛进,黔山大地处处流水欢腾,在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画卷中水色耀眼。

  

  数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塘库总库容0.213 3亿立方米,蓄、引、提各类水利工程总计有效灌溉面积206.5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48万亩,占当时全省稻田面积的12.1%。

  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水利部门共建成水库2 094座,库容56.14亿立方米。建成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工程共6.47万处,铺设管道18.49万公里,累计解决全省2 000万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省共有中小水电站1 373座,装机280.86万千瓦,实现村村通电。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 135平方公里。

  2019年6月,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达到122.9亿立方米,总计灌溉面积达到2 438万亩。

  1999年,贵州启动大规模病险水库治理,截至2019年,共治理病险水库1 511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9月24日

王伟康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贵州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贵州凯里:水质检测为农村饮水安全贴上“合格标签”
贵州德江:为引源头活水来 水库建设收尾有序
贵州凯里:饮水工程提前完工 米薅村535户家庭受益
贵州从江:今年融资2553.25万元改善4.75万人饮水安全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