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中国水利报】渭河:水润三秦福 绿色万古流
 
分享到:
2019-02-21

  □本报记者 张佳鑫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这是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对渭河的赞叹。如今展现在眼前的,是水碧岸青、鸟飞鱼翔的场景,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流。

  经过全线综合整治,渭河行洪通畅,大堤稳固,成为守护民生的安澜河。沿岸斑斓美景倒映在清澈的河流上,她展现出“母亲河”的风范,成为哺育秦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

  但这背后,渭河仍经历了阵痛后的涅槃重生和绿色发展。2018年8月,记者跟随“走近最美家乡河”采访团,走近渭河,亲身体验,细细了解她蜕变的历程,追寻绿色发展的足迹,眺望她未来的多姿!

  绿色治理贯穿渭河的前世今生

  渭南城区段的滩区生态景观公园,呈现出白居易笔下的“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但渭河的变化,却是一部从饱受水害、人为破坏到变害为利、再到和谐发展的蜕变篇章。

  千百年来,沿岸群众依渭河而居,因渭河而富,因渭河而乐。渭河中游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秦国在泾河上开郑国渠而卒并诸侯统一天下,此后通过渭河流域水利开发利用,奠定了汉唐盛世的农业基础……

  曾经的渭河,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是历代文人雅士长久追逐和吟咏之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大批诗词泰斗,都留下了千古咏唱。

  但近代多年的乱垦滥伐和过度开发,使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上游水源枯竭,中游水体污染,下游淤积堵塞,河流功能曾几近丧失。2003年8月渭河发生洪灾,华阴市、华县地区一片汪洋。渭河不仅遭遇水患,还被人为污染重创——陕西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曾排进渭河。

  善治秦者先治水。转机发生在2011年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开展渭河陕西段全线综合整治的重大决策。从那时起,388公里的渭河两岸,100多处建设现场,数万建设者战酷暑,斗严寒,昼夜奋战。

  经过4年多的综合治理,2015年7月,渭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建成。渭河华丽转身,630公里的堤防主体工程固若金汤,下游9条支流103公里堤防实施退建加固,15万亩生态湿地和水面景观建成,主动脉和毛细血管畅通无阻,耗资215亿元的工程建设取得大捷。

  重现清流,不仅有看得见的水利工程等“硬件”护航,也得益于河长制等“软件”的强力保障。陕西省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推进渭河生态区建设。河长制推动了河长治,迈出从“部门管”向“首长管”的关键一步。各级党政负责人对河流有了“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渭河流域省、市、县、乡各级河长形成治水“首长责任链”,织就了渭河保护网。

  在岐山县的蔡家坡工业园区,居住在附近赵家村的赵录会有了新的身份——“巡河员”。他每天在两三公里的河道旁巡河8小时,劝离钓鱼的人,遇到非法采砂等突发情况,及时向上级反映,及时快速解决问题。据了解,工业园内共有18位巡河员,管辖区域覆盖了流经园区的渭河河段。

  从怕水到亲水的嬗变

  站在西咸新区的渭河支流沣河旁,河畔青青,流水潺潺,花朵娇艳,安装着护栏的人行小道巧妙穿插其中。附近是沣河涌入渭河怀抱的位置,梯田一样的跌水景观让人仿佛置身江南。“为衔接两条河流水位高低差设计的梯级溢流坝,消减了汛期河水的动能,也收获了一道风景。”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综合处处长孙积胜说。

  河流的健康生命与流域的每寸土地息息相关,生机勃勃的河流给当地发展注入了活力和信心。但就在早些年,从宝鸡市到潼关县,渭河行洪不畅,堤坝破旧,防洪设施标准偏低,洪水灾害频频发生,曾给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我们坚持人水和谐、柔性治水的理念,采取了堤防加固、滩面整治、污染治理、水量调度和绿化美化等一系列措施。”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局长党德才说。如今,渭河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人们骑行锻炼、观光旅游、散步健身,全面提升了沿岸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眉县的万亩荷塘偶遇45岁的张军虎,他家在太白山区的楼观塬村。虽然骑摩托车到荷塘得半个小时,但他还是愿意经常来这儿欣赏美景。“之前的水很浑浊,虽然也是小公园,但植物太少。现在这里焕然一新。”张军虎笑呵呵地说,“这里景美也凉快,自己真想来这边居住。”

  绿色发展,不仅让过去的存量升级,更带来可喜的增量,让过去旱时荒芜、涝时消失的滩地成为群众活动的新空间。渭河的治理以滩区治理为抓手,城区段坚持“高标准、景观化、城中河”的原则,农村段以自然生态、滩地修复为主,形成各有特色的滩区治理效果。 

  咸阳市的秦都渭河生态园内,一对双胞套姐妹正在开心地玩五子棋,他们的爷爷黎存厚在一旁笑着说:“以前这里都是滩地,雨季经常积水,长满了杂草。现在河清了,四季都有景,我晚上总来这儿休闲散步。”

  渭水两岸星罗棋布的生态湿地和水面景观已成为老百姓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一条横贯关中两岸700公里的渭河景观大道也成为全国最长的健身长廊之一。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渭河正在逐步变身成为陕西关中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人文河、景观河、致富河,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浓浓乡情。

  流动的诗和繁荣的远方

  渭河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孕育形成了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形成了如今的关中城市群和经济带。不远的未来,渭河将在区域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润泽三秦大地的“水脉”。

  自2011年起,陕西在5年内投入607亿元,在从宝鸡峡渠首引水枢纽至渭河潼关入黄口的388公里渭河干流河道上,实施堤防加固、滩区清障整理、统一调度水量、生态景观、水污染防治、经济产业带等六大工程。现今,渭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治理渭河2.0版本的大幕徐徐展开。

  让渭河碧水长清的努力始终在路上。2016年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保护母亲河”的全新思路,设立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形成一条涵养水源、保护水质、修复生态的绿带,打出了一套融人文、经济、生态、旅游、城市于一体的“柔性治水”组合拳。“力争经过5年努力,实现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特色生态区目标。”党德才说。

  在这里,修复生态摆在了压倒性的位置,绿色成为区域发展的底色,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共同体进行系统治理,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形成和谐音符,自然水系和人工水道相得益彰,渭河与其他水系形成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柔性格局。

  渭河生态区的设立让区域发展大局初露端倪,经过综合治理,渭河发挥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高新区、工业园区和生态经济区等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蓬勃发展。

  从背水而居到向水发展,根治水患、改善渭河环境的梦想变成现实。不仅实现从水患变水利,更实现从水利变“地利”。

  进入眉县境内,造型奇特的路灯引人注目,直到看到一个巨型猕猴桃雕塑,才意识到这里盛产猕猴桃。“渭河治理好,沿河地区不再被淹,企业在这儿发展更有底气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成为招商引资的附加值。”眉县治渭办主任袁冶国说,眉县充分发挥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区位、资源、环境等优势,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据了解,目前国家级猕猴桃交易中心已基本建成,一泓碧水带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开展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的过程中,陕西充分挖掘渭河历史和文化,用深厚的文化激活人们对渭河的美好记忆,将文化与沿岸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有机统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未来,在渭河生态区,宝鸡的周礼文化、咸阳的秦文化、西安的汉唐文化等都将焕发新生,在区域发展的乐章里,文化符号将带着历史的厚重优雅地跳动。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沿着渭河一路西行,成就了东西交融的千年辉煌。现今,渭河流域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纽带,我们相信,渭河生态区将沐浴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水为媒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2月21日

张佳鑫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中国自然资源报】:山东临沂十几年来围绕沂河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托起老区新辉煌
【中国经济时报】沂河:一条凝聚着治水结晶的母亲河
浙江水利微信公众号:一大波央媒来浙,居然是为了一条河
中国旅游新闻网:“走近最美的家乡河”采访活动启动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