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中国水利博物馆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南岸的中国水博览园内,距杭州市中心8公里。博物馆为塔馆合一的建筑物,塔高128.9米,为杭州文化地标之一。
(二)场地面积
馆内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据初步统计,现已接待观众逾60万人次,仅2015年就达20.1万人次。
(三)教育内容
博物馆展览涉及水利史、水文化、水科学、水生态等内容。展区共分室内、室外两个区域。室内展区首期展示面积1.5万平方米,室外展区设置了镇水、分水、祈水文化展区。
(四)教育形式
博物馆综合运用模型、展板、实物、多媒体演示系统、知识讲座及互动体验设施等开展国情水情教育工作。面向中小学生群体,馆内设专区提供水知识学习、实践、游戏、互动场所,设置了动态模型、电子图文板、多媒体演示、小型剧场、互动问答、操作平台、实验设备等设施。
(五)教育手段
搭建教育平台,博物馆先后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8所小学签订了水文化科普基地合作协议,传播水科技知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出版科普读物和开设杂志科普专栏,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公众防汛防台抗旱知识丛书》;利用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刊、官网、电视、微信平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六)教育特色
1.内容设置比较合理,受众广泛
博物馆将水情教育与馆藏实物有机结合,展览内容具备场所类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一定代表性和示范作用。博物馆内容设置还兼顾不同年龄观众需求,结合时代特点和水利中心工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协调统一。博物馆综合运用模型、展板、实物、多媒体演示系统、知识讲座及互动体验设施等开展国情水情教育。面向中小学生群体,馆内设专区提供水知识学习、实践、游戏、互动场所,设置了动态模型、电子图文板、多媒体演示、小型剧场、互动问答、操作平台、实验设备等设施。

场景复原、多媒体特效模式

学生第二课堂
2.教育手段比较多样,形式新颖
走出去,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情教育活动,是该馆水情教育的又一特色。
(1)搭建教育平台。博物馆先后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8所小学签订了水文化科普基地合作协议,传播水科技知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同时,与高校教授组成科普宣传队,重点结合浙江省开展的“五水共治”重大治水举措,送水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水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下基层,并现场指导大学生调研、学习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2)出版科普读物和开设杂志科普专栏。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公众防汛防台抗旱知识丛书》,帮助广大群众了解洪涝、台风、干旱灾害,认识水利工程,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应急自救能力。与《东西南北水文化》杂志共同开辟《博物拾贝》科普专栏。
(3)利用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刊、官网、电视、微信平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在各级媒体上发布相关活动报道150余篇。
3.积极组织策划活动,扩大影响
积极策划水文化节活动、水文化科普巡讲、“带你走进水世界”青少年校外教育课程、“流动水文化博物馆”巡展等五大教育品牌活动,并已慢慢成为当地品牌教育活动。每年有切实可行的水情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每年“世界水日”,该馆联手浙江工业大学以此为起点,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水文化节活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