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日记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14日补)

  上午上班,处理办公室杂事。午饭后休息一会儿,两点过,收拾好东西,准备上班。正要出门,突然,房屋剧烈摇晃起来,墙壁不断抖动,墙上、桌上的东西纷纷摔在地上,屋子里充满了一片可怕的声响。摇晃的地面,使我站立不稳,一下子摔倒在地上。我意识到一定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但是是什么事情,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搞不清楚。过了一会儿,震动逐步停了下来,我和爱人一起,怀着恐慌的心情,赶快出门,从五楼上快步往下走。下楼后,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附近的那一栋三层楼房,竟然全部倒塌,已成为一片废墟,通往操场的路也被埋在了废墟之下。我们来不及多想,赶快从废墟上走过,跑到宽阔的操场上。操场上已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都是一片惊惶的神情,好多人身上的衣服都还未穿好。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发生强烈地震了!刚才剧烈的震动虽然已经停止,但余震仍然不断发生,大地在抖动,楼房在抖动,人们的恐惧心情更强烈了。家是不能回去了,天色越来越暗,这可怎么是好?突然,天上传来一阵马达声,人们抬头望去,只见一架直升飞机从头顶上飞过。“中央领导来视察灾情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们的心情感到好了一些。

  人们开始动手搭建临时棚屋,以便在外度夜。天色越来越暗,不一回儿,天上下起了雨。寒冷和饥饿开始向人们袭来,不少人感到束手无策。这时,几个年轻人出现了,他们冒着大雨,不避艰险,帮助学院教职工搭建临时棚屋,寻找板凳、椅子,安排操场上淋雨的年老同志到棚内躲风避雨,表现出无私助人的崇高精神。他们是曾瑞(青年职工)、王盛戎(青年职工)及余寅(职工余天杰之子)等人。停水停电,天降大雨,一时间,人心恐慌,流言四起。在这艰难时刻,有的人把地震与今年冰雪灾害、北京奥运会等联系在一起,说是“流年不利”、“中国将有更大灾害”,有的把5.12/2008/8.8等数字作加减乘除,说是今年中国有“血光之灾”等等,有的人还发出了过激的言辞,搅得人们更加不安。在这些言辞面前,我觉得有责任、也有必要说几句话,我明确表示,“要相信党和政府,要相信科学,要相信学院领导班子,党和政府肯定会及时、大力救援灾区群众的,地震发生是自然现象,不是什么‘流年不利’之类的迷信,学院领导班子会尽力保护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的。”我的积极宣传,看得出来,对及时稳定大家的恐慌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我们所住的地方,是在离学院大门不远的一个临时搭建的地震棚。由于这个地震棚比其他地震棚大,住的人多(二、三十人),被人们称为“水校一号地震棚”。天降大雨,人们离屋仓促,很多人未带东西,因此,食物、饮水、衣物、被盖等十分缺乏。棚内数十人中,有的是年龄很大的离退休职工,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妇,有的是身体弱小的妇女小孩。由于人多拥挤,大多数人们只能坐在椅子或板凳上过夜。我们互相安慰:“灾难是会过去的,要有信心克服灾难。”大家一起分享有限的食品、矿泉水。我主动把椅子让给年纪大的教职工,自己坐在棚边的一根板凳上,半边身子淋着雨,从晚上坐到天亮。在“水校一号抗震棚”内,杜正秋同志(原学校党委书记)和黄仁菊同志(原学校计财处处长)一边要照顾怀孕的女儿,一边关心其他同志,抚慰大家的情绪,不要怕灾难发生,要坚定信心,渡过灾难,同时把自己从宿舍带出的花生、矿泉水等慷慨地分给大家食用,为后来的避难同志提供座位,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令人十分钦佩和感动。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14日补)

  天亮了,但雨仍在下。传来消息:昨天下午,果然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亲自乘机到灾区视察灾情、安排工作来了。

  众多的学生带着简单的行李,撤离学校,听说那是水利厅紧急调用了不少车辆,帮助学生撤离学校。

  当载着抗震救灾物品的汽车进入学校时,我作为学院的一名员工,自然不应当作消极的旁观者,而应作一个积极的行动者。我主动参加到学院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去,和学院领导、教职工一起,排起长队,用接力传递的方式,冒雨将物品卸到校门屋内或礼堂大厅内,不辞劳苦,不分白天晚上。当操场上的学生、教职工撤离后,又和部分中干、职工一起,清除地上的各种垃圾、杂物,干得腰酸背疼,也咬牙坚持。看到不断有兄弟单位和远道来的私人的救援车到我校送救援物资,我及时向学院领导建议,应将这些救援的单位名称、个人姓名或汽车牌号记下来,以便今后留作资料。学院领导当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安排专人负责此事。当发现学院内有的年老教职工及家属在雨中缺衣少食,处境十分困难时,我把自己的食品、矿泉水、药品及被褥等物品赠送给他们,以救他们的燃眉之急。我知道,这个时候更需要大家互相关心。

  部队的同志到学校来了,不顾自身安危,克服各种困难,冒雨在废墟里抢救被埋的人员。

  当有兄弟院校给我院送来热腾腾的饭菜时,一天一夜没有吃过一口热东西的人们纷纷前去打饭,我见此情景,没有马上去排队打饭,而是主动地把饭碗搁在一旁,和其他一些同志在队伍旁维持秩序,便于人们有序进行,避免混乱情况产生。

  晚上,雨仍在下,我坐在椅子上睡觉。棚里的人少了一些,人们的情绪也安定了不少。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雨终于停了,但天仍阴得厉害。

  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留守学院,住帐篷和危房,不怕困难,处理各种问题,筹划学院建设,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谋利益。我看见党委副书记王建华同志白天晚上在校园内巡视,了解灾情,安慰群众,处理有关抗震救灾工作,他的脸上满是疲惫的神情;教学副院长于建华同志的身影出现在搬运救灾物资的队伍中,冒雨劳动,满面是汗水和雨水,认真地和大家一起辛劳;……

  废墟上的抢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挖出了一些遇难同志的遗体,也救出了一些幸存的教职工。谢谢你们,解放军同志!

  危难时候见真情 ,好人好事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刘明锦同志(信息工程系年轻教师)在“一号地震棚”内利用废弃的蜂窝煤炉和不多的一些蜂窝煤,烧水熬汤,为不少同志提供一些热汤热水喝。在那停水停电、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能有一口热水喝,真是十分难得的享受。为了不使炉子出问题,他从早到晚守在炉子旁边,十分辛苦,毫无怨言,受到大家的称赞。另外,余文英同志(计财处处长)在地震棚内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团结互助。时值天雨未停,余震尚存,每当有人到地震棚内躲雨时,她总是热情招呼让座,提供食品和饮水,尽力使大家安心。当学院要求每个地震棚有一名临时负责人时,她主动提出:“我来当,有什么事我尽量做。”当教职工陆续撤离学院时,她主动将自己的几百元钱借给了一名青年教师,以作路途费用。她的这种以人为乐的精神令人感动。还有,食堂工作的杜建辉、刘芳碧、马金田和陈素群等同志,不怕困难,服从领导安排,留守学院,住在条件艰苦的地震棚内,坚持工作,每天为留守学院的人员做饭做菜,还主动找来清扫工具,清扫住地附近的垃圾,使区域内保持清洁的环境,受到大家的称赞……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天终于晴了,阳光灿烂,一片光明,温暖宜人。初夏时节,雨后—特别是灾后—的阳光格外珍贵。

  按照地方政府的安排,因安全原因,除少数人员外,大多数教职工都要撤离学校。我找到学院领导同志,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工作,说:“自己是一名中干,又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年纪大了点,但身体很好,可以为学院做点事”。但他们没有同意我的要求。

  我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尽量将学院受灾情况和感人事迹拍照留念。由于大震发生后,商家倒塌或关门,跑遍全城找不到一家卖胶卷的地方。后来好不容易在友人的帮助下,在城外远处买到了三卷胶卷,以此拍下了一些有意义的照片。当电力恢复后,又设法找了一部数码相机,继续拍照。这些照片中部分可作为今后学院的历史资料。

  我的办公室在图书馆二楼上,这是一座陈旧的建筑。地震发生时,墙壁倒塌,门窗变形,室内的电脑、桌椅、文件柜等办公设备被倒落的砖头砸坏,近几年辛苦整理储存的数十盒资料被埋在砖头下,损失十分严重。为了学院今后的工作,我不顾还存在余震、墙壁、屋顶不稳的危险,戴着安全帽,踩着遍地砖头瓦块,上到二楼进入办公室内,在几名后勤工人的帮助下,将部分还能将就使用的桌椅搬出,将掩埋的文件资料尽量清理出来,转移到学生宿舍较为安全的地方,为学院抢救和保存了部分宝贵资料。

  面对灾难,形势严峻,心情自然十分沉重。但情况已经十分明朗:上至党中央,下至全国各界人士,都在努力行动,支援灾区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国的明天依然会十分美好!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地震过去已经一个星期。按照国务院通知,今天是对地震遇难人员的全国哀悼活动日。下午两点半,留守在学校内的所有领导和教职工数十人,肃立在学校操场上,哀悼全国及学校的地震遇难同胞。旗杆上的国旗降下一半,气氛肃穆庄重。阵阵哀乐声中,院长刘建明同志主持哀悼会,党委书记熊昌健同志致悼词,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

  灾难并没有压垮我们,人们的心中充满信心,充满坚强。

  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灾自救,重建校园。我们一定会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建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学院!

  2014年10月

李永庚
责任编辑:李旸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