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禹文脉 蕴水英华——写在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
 

  □记者 陈静 蒋文

  都江堰旁,秋意渐浓。

  一栋教职工宿舍楼里,89岁的老校长张传榜先生一次次打开泛黄的信纸、书籍和笔记,拿起放大镜,回忆着当年的学校。他身旁的日历上,11月10日被红笔划了个圈。

  11月10日,是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60周岁生日。

  千里之外,在北京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的泥沙研究室里,博士生导师王兴奎同样计算着这一天。他忘不了母校的标志性建筑“飞机楼”,忘不了王淑华、李异勋等很多老师的名字。“求学水校改变了我的人生,许多好老师让我走上了水利和教育的道路。”王兴奎说。

  这所学校,由来引领了不下五万学子;这一天,心生惦念的何止几代师生。

  六十年薪火相传。1956年创建于都江堰旁的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恪守“禹脉传承,厚德励志”校训,承载古堰2200余年水利智慧,立足四川,面向西部,依托水利,服务社会。建校以来,已有五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成为水利、水电、水产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在历届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六十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几代水校人甘于清贫、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水利水电专业人才,为我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说。

DSC_4238.jpg

羊马新校区内,李冰塑像岿然屹立

  风雨同舟 奉献职教升华

  “蜀人大禹,蜀帝开明,蜀守李冰,功业著乎生民,勋绩流于万古。”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羊马新校区,李冰塑像岿然屹立。铭刻在碑记上的这句话,昭示着这片土地的千年水利“基因”。

  “学院6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与水利行业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 院长刘建明深有感慨。

  当年分别作为教职工和学生参与黑龙滩水库设计的张传榜和王兴奎仍旧记得许多细节。建于70年代,蓄水3亿立方米的四川仁寿黑龙滩水库是学院扎根水利行业服务民生、教学做一体的历史例证。

  “当时仁寿旱得厉害,县城里水龙头像打点滴。” 张传榜回忆,“我当时在勘测组,有时要走10里路才到测区。每人两个馒头一壶水,一干就是一天。”

  王兴奎记忆犹新的是师生们在池塘边铺上稻草,坐在一起为工程做设计的场景。“那是真正把课堂所学的用在实际中,其中一个渡槽就是我参与设计的。”他说起来带着自豪。

  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白手起家;60年代一度停办,仍坚守工地一线育人才;70年代,齐心协力建设黑龙滩水库,发展校办工厂;80年代,创建国家级重点中专;90年代,自建教学科研电站、勘测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历经灌县水利学校、灌县水利专科学校、四川省水利学校、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发展史,于2003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级。

  而在当代,学院更深的记忆刻在2008年的5月12日。大地震使学院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救援和重建中,我常常都会被我们的老师们感动。他们诠释了真正的不离不弃、不忘初心。”说起这段阵痛后的崛起,刘建明颇为动容。地震中,他和当时的学院书记熊昌健一起带领全校上下,在悲痛中协力同心,克服极端困难,将6400余名学生全部安全疏散。灾难来临时不离不弃,重建过程中万众一心,这支拥有深厚凝聚力的职工队伍,将坚守和热爱化做他们的工作方式,更化为一种内在的信念支撑。

  重建机遇,造就了学院两地三校区办学新格局。2011年,新校区全面建成,学院迎来新未来。漫步于羊马新校区,莲花湖中倒映天光云影,水文化长廊间盛开水韵幽香。如今学院建有都江堰老校区、双合实训校区、羊马新校区三个校区,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

  2014年9月,面对国家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学院牵头组建了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和四川省水利人才教育基地。

  行业主导,四方联动,人才共育,责任共当。多方共赢、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逐渐建立。

  四川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文彪说,“发展水利职教大校园是四川水利行业在建设水利强省征程上的职教实践,目的是有效推进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实现“大校园”各成员单位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行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实用型人才,推动四川水利行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院实现了重建后的升华,在创痛之后真正开始起飞。近年,学院先后建设成为全国水利行业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走出了一条融“产、教、学、做”于一体的特色办学之路,办学实力一跃进入全国水利职业院校和四川职业院校先进行列,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全国水利示范高职和省级示范高职“双示范”院校。

  目前,学院下设七系一部两中心,开办专业涵盖水利、水电、水产、建筑、测绘、地质、资源环境等行业,其中,水利部、四川省示范(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专业1个,形成工科专业为主,综合类专业和边缘学科并行,省级重点专业为骨干、院级重点专业为基础的专业建设体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0人,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人员12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万余人。

校园风光-图书馆远眺.JPG

羊马校区图书馆远眺

  知行合一  共育实践文化

  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是学院坚持协同共育人才的两个中心。

  刘建明认为,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厚重。“人类社会结构中,处在金字塔塔尖的永远是少部分,位于中下基础的庞大人群才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力量。”“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个孩子都能收获一个有风采的未来,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职业之根在于技能。以能力为本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赋予他们信心和实力是学院坚持的目标。

  多年来,学院坚持一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手自办产业集群,建设“校中厂”,完善“厂中校”,形成厂校一体的实训教学格局,搭建实践育人中心。

  “一流生产型实训基地就在身边”,这是学生们的体会,也是记者在校园中的直观感受。校内建成的集50千瓦教学电站、110千伏高压实训场、水利工程施工、建筑技术实训、工程测量和生活污水处理厂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

  在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记者看到,100多名学生正在分组进行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等五个工种的实训操作。

  “每个星期基本都有三到四个班两百多名学生在这里进行实训。”建筑系副主任李万渠告诉记者。据她介绍,这里的实训包含综合实训与工程实训,学生们既可以观摩师父的演练,也能动手操作,同时在言传身教中形成多方面的专业素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邓小琴,正在师父带领下认真捆扎着钢筋,“我很喜欢学校的这种教学方式,使我们在学校就能练就技术。”

 

钢筋工师父刘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实训操作

学生实践实训 (7).jpg

学生实训操作

  邓小琴的钢筋工师父刘老师从事这一工种已20多年,拥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深受学生们欢迎。“我们把所有的经验都无私地教给同学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也立刻纠正。说实话他们一周在这里学到的经验,有时在工地上一个月也未必能学到。”刘老师说。

  据介绍,学院常年聘请50余位知名学者与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117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让学生的学习紧贴工程实践。这些举措都为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了独特作用。此外,学院还建设有集教学科研水力发电厂、水工机械制造实习工厂、勘测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公司于一体的实训校区。实训校区产学结合,在提供1000余名学生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数千万元,形成了产教一体,以产助学的良性循环机制,传承了“亦校亦厂、师徒传承”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国内高职高专院校中独具特色。

  立德为本,树人为要。在人才培育中,学院还坚持突出水利文化特色,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整合资源,多元嵌入,搭建文化育人中心。

  学院依托四川省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立足挖掘整理水利历史文化,联合编撰《蜀水文化概论》并开设公选课,开展蜀水文化专题讲座;建设“水文化长廊”,丰富水利文化知识;打造以历史文化为源头、感恩文化为脉络、行业文化为基础、企业文化为核心、社团文化为载体的水利特色文化校园体系。此外,“新年交响音乐会”、“蜀水杯”全国水利摄影大赛、“蜀水情韵”书画邀请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走进校园,协力提升师生文化修养。

新年交响音乐会01.jpg

新年交响音乐会

  在实践与文化协同共育的理念下,学院近年来涌现出以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兴奎、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绍元、大学生西部计划专职志愿者闫国安等为代表的优秀校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得国家奖励人数257人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以上,学生就业率连续4年超过97%。

  “我们喜欢用学院毕业生,他们肯学肯干,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四川省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其刚表示。

  善利万物  用知识服务社会

  学院多年来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服务水利,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学院将争做合格党员与专业技术扶贫相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帮助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相结合,专项施策,精准定位。“不仅让党员干部受到教育,也推动精准扶贫取得实效,这样的结合非常有意义。”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锐说。

  学院选派优秀干部赴甘孜州德格县达马镇贡空村任第一书记,到凉山州会理县水务局挂职。下派干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付出真情开展工作。在德格县,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对水利职工进行专业培训,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争取国家小农水项目资金,实施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入户工程,自来水入村到户率达到90%以上。

  2016年,学院先后在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为当地水利系统培训技术骨干500余人次,针对民族地区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吸纳农牧民子弟来校接受职业教育。

  多个服务少数民族地区项目的带动,不仅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服务社会,也在造福社会的同时,锻炼培养了师生服务社会的公益意识。2016年,学院以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成功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

  回首60年历程,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从过去一所普通中专学校,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在全国水利行业和职业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省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演进。正是一代代水校人扎根西部,勠力同心,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我们有理由深信,“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绝学,将在这里继续传承;“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真言,将在这里继续发扬光大。

  “十三五时期,是国家深化水利改革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机遇期,同时也是我省加快水利强省建设步伐的攻坚期,希望学院抓住机遇,坚持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以建设行业一流高职院校和省级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着力提升水利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行业继续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我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水利水电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四川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表示。

  “禹脉传承 厚德励志”,这座风雨兼程的光荣院校还将继续前行。

陈静 蒋文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