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晨
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经历了从浑到清、从脏到美、从“烦恼”到幸福的蝶变,不仅为蓉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生态底色,更为超大城市河湖治理提供了生动借鉴。
锦江干流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2009平方公里。随着时代发展,锦江面临的生态挑战接踵而至。锦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集中爆发,流域水环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2017年12月,成都市启动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以“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总体谋划,打响了锦江水生态治理攻坚战。
成都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绕城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排水管网排查治理和污水收集能力提升工作。同时,组建了以常务副市长任指挥长的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公园建设指挥部,实施九大行动,系统推进锦江全流域综合治理。成都市还组建了“央企+市级国有企业+流域区(市)县”的专业公司锦江绿道公司,搭建治理平台,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地落实。
在规划方面,成都市制定了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锦江公园总体规划等,高标准编制节水、排水、再生水等专项规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同时,制定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构建河湖亲水指标体系,为治理工作提供技术遵循。
在法治保障上,成都出台了《成都市水污染防治条例》《成都市河长制规定》等地方性法规,覆盖水资源、河道、供排水等领域;创新司法协作机制,建成4处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发布生态修复令,推动惩治犯罪与生态修复。
在生态治理中,成都市坚持分段治理,针对锦江流经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实施了郊野涵养、城市亲水、新区修复的分段治理策略。郊野段着力解决水源保护与区域发展问题,实施生态搬迁、防护隔离、截污分流等措施,建设生态绿廊、湿地公园,为城市提供优质饮用水水源。城市段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思路,建设锦江绿道、滨水慢行街等,将锦江公园打造成“蜀都味、国际范”的都市滨水公园。新区段严格落实河湖水域岸线功能分区管控要求,实施“退水而建、还绿河湖”保护工程,增加公共水域、公共绿地,为改善河湖生态留够缓冲空间。
聚焦提升锦江水安全保障水平,成都市完善“上蓄、中分、下排”的防洪体系;常态化保障锦江生态基流,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整治“散乱污”企业,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建市政管网,下大力气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成都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智慧水务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水文、管网等数据,实现多源信息实时共享;推出“成都e河长”App(应用程序),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启智慧巡河新模式,开发水质智能监测报警、无人机巡河等功能;加快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锦江的文化内涵也在治理过程中得到了深度挖掘和传承弘扬。成都市打造了锦里、金沙遗址、宽窄巷子等承载文化记忆的历史街区,将人文理念、生活美学融入锦江公园建设;举办都江堰放水节、“浣花大游江”、龙舟会、冬泳赛等民俗活动,不断将治水兴城故事积淀为“锦江记忆”。
经过系统治理,锦江流域水质显著改善,黄龙溪断面水质连续60个月保持Ⅲ类及以上,生物多样性从420种恢复至920种,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重现。
生态修复助力水经济新业态培育。成都市建成锦江公园23座、绿道220公里,塑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等消费IP,促进滨水空间与生活、商业、消费多场景有机整合。截至2025年7月,锦江绿道已接待游客1025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300个,创收超1亿元。
锦江的蜕变,是成都市探索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协同推进的生动实践。成都市将继续深化锦江保护治理,让这条幸福河为百姓带来更多的生态福祉。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