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踏勘苏村堰塞湖
 

  □记者 席晶

  一路揪着心。

  高速疾驰、摆渡车周转、徒步慢行……随着路上忙碌的人群越来越密集,终于那个灾难之地就要到了。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苏村上村,本来是一个青山连绵、薄云环绕的古朴山村,在9月28日17时30分许,遭遇了因强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灾害。巨大的山体呼啸而下,吞没了20余栋房屋,阻断了流经村庄的桃溪河,壅堵形成堰塞湖。

  若不是这一场灾难骤然而至,不会有这么多人匆匆背起行囊,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火速集结,在这个国庆长假里,抢险、救援、忙碌、奔波……给这个遭受滑坡灾难的地方送来温暖和希望。

  载着国家防总专家组的摆渡车停在此次抢险救灾指挥中枢——苏村文化礼堂。这里既是灾民安置点,也是各级领导、专家会商决策指挥中心,是部队战士、救援队伍、医护人员、志愿者、媒体等人员的营地。各种抢险救灾的指令由这里下达到救灾现场,最新的救援进展、灾情统计从这里传送到媒体,传播给读者……

  赶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事发当晚就紧急驰援的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李锐。

  简短寒暄,直奔主题。这里是山体滑坡的老灾害点,明朝就曾经发生过大的滑坡,住在这里的主要是宋朝文人苏辙的后裔,对滑坡地质灾害并不陌生。这次主要是因为台风鲇鱼带来的降强雨造成的,已经造成死亡和失踪27人。目前的一大难题是:堰塞湖体量多大?有没有溃决风险?如何处置?

  早一点弄清楚情况,就多一分安全把握。

  戴上安全帽,穿上雨靴,由国家防办、太湖流域管理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成的国家防总专家组在组长王磊的带领下,紧随李锐,通过民兵把守的小桥,向堰塞湖进发。

  桥下的桃源溪混浊而湍急。向上游望去,一座巨大的堰塞体横亘在河道中央,被挤占了通道的水流渗入右岸道路,瀑布般汇入溪中。而这起灾难的祸首,堰塞体北面的一座高山上,泥土碎石铺陈在植被茂盛的山间,仿佛一道巨大的伤疤,赫然悬挂在青山之上。

  脚下越来越泥泞难行——湍急的水流,深及小腿的淤泥,乱石嶙峋……

  约4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涌进河道形成了约25米高的堰塞体。大大小小的块石裹着新鲜的泥土混乱叉着,石块尖锐,结构松散,加之雨后湿滑,每一步都有摔跤、磕碰的危险。这些都难不倒常年在野外勘测或应急处置灾害的水利专家,他们个个是攀爬能手。记者扛着相机,手脚并用,勉强能拍到他们的背影。

  爬到顶端回头望去,武警水电、交通、消防等部队战士正开着挖掘机,在右岸紧张搜救,一些社会救援组织也在堰塞体上仔细搜寻。巨石之上,每一个小小的身影,都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

  忍着脚痛,咬紧牙关,再爬过一段下坡路,终于看到堰塞湖了。水利专家忙着观测流量、查看水流、估算库容、拍照记录。平静的水面之上,露出凌乱的树冠和蓝色的屋顶,加上岸边一辆被挤压变形的汽车,展示着灾难瞬间留下的一片狼藉。

  李锐介绍说,堰塞湖大约100万立方米,如不及时处置,将威胁到下游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带着最新的数据和评估判定,水利专家返回抢险救灾指挥部,会商、研讨、计算、演练、汇报,直到深夜。

  跟随国家防总专家组返回驻地,山路上漆黑一片,没有一丝光亮,等待着摆渡车赶来,结束疲惫的行程。我们的身后,水利抢险救灾指挥部里,仍然灯火通明,肯定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坚守的水利专家,来自浙江省水利厅、省防办、水文局、设计院、水科院,丽水市水利局,遂昌县水利局……他们还将一遍遍往返于我们所攀爬的堰塞体,一次次测量水位和流量数据,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搜救决策和堰塞湖处置提供一手数据和决策建议。

  10月9日中午,记者从苏村水利抢险救灾指挥部获悉,在堰塞体渗漏、导流槽排泄、大型泵车抽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截至上午10时,堰塞湖水位较最高水位下降了9.35米,约10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剩余约4.13万立方米,堰塞湖抢险救灾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10月9日

席晶
责任编辑:陈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