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护佑高原丰收

  灌区农民喜获丰收  席晶 摄

  □本报西藏水利50年成就报道组

  8月27—29日,西藏水利50年成就报道组结束拉萨的采访,驱车沿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翻越著名的卡若拉冰川(海拔5560米),到达采访的第三站,被誉为“西藏粮仓”的日喀则市。随后报道组又沿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到达了采访的最后一站——西藏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山南地区,实地“触摸”西藏水利50年的巨变,感受水利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日喀则——重点工程保民安

  车辆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4个小时后终于见到著名的卡若拉冰川。只见巨大的冰川从山顶云雾缥缈处一直延伸至半山腰,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副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熠熠生辉。虽有强烈高原反应,记者们也禁不住走下车举起相机,拍摄冰川美丽而冷艳的容颜。

  “卡若拉冰川是乃金岗桑主峰面积最大的一条冰川,面积达9.4平方公里,卡若拉冰川融水汇入年楚河,在日喀则市汇入雅鲁藏布江。日喀则市境内由冰川融水汇集的河流大大小小有100多条。从水资源总量来看,日喀则并不缺水。”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马继洋介绍说,“但由于来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每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工程性缺水情况比较严重,‘靠天收’成为当地农民无奈的选择。”

  进入日喀则市境内,随着海拔的降低,胸闷、憋气、头痛的症状减轻了不少。抬头一望窗外,望不到边际的平原上黄灿灿的小麦丰收在即,再加上蓝天白云,好一幅壮观的丰收美景,使人很难与高寒缺氧、干旱少雨、工程性缺水等描述日喀则的字眼联系到一起。满拉水利枢纽管理局局长罗小河告诉记者:“这就是年楚河流域的满拉灌区。”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日喀则市江孜县、白朗县、康马县、桑珠孜区三县一区6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得到保障,结束了这一地区粮食生产“靠天收”的历史,为保障被誉为“西藏粮仓”的日喀则市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知何时车钻进大山,七拐八转后见到一个开阔的水面,不远处有一座大坝坐落在两山之间,不用说,这就是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是西藏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年楚河流域农业开发的骨干工程。”罗小河说,“除农业灌溉外,对解决日喀则林草地灌溉,保障饮水安全,缓解藏中电网覆盖地区能源紧张,提高防洪标准,改善年楚河流域气候条件,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也都发挥了突出作用。”

  据了解,从1999年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至今,受益区粮食产量从亩均315公斤增至380公斤;保障了日喀则市三县一区近10万人的饮水安全;满拉电厂安全运行5000多天,每年向藏中电网输送近6000万度电。

  记者们来到了满拉灌区江孜县重孜乡白莎村,正赶上村民过“望果节”。村民们齐聚一堂,喝着青稞酒,跳起欢快的藏族舞,祈求神灵保佑今年粮食丰收。据村主任旦曾老人介绍,过两三天他们村的小麦就可以收割了,虽然今年雨迟了一个月,但因为有满拉工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谈起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的变化,旦曾老人感触最深:“我曾经干过16年村主任,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前后我都经历过。没满拉前,我们祖祖辈辈种地是‘靠天收’,每亩小麦最多才能打250公斤;满拉工程使用后,农田不仅有水灌,还可以随时灌,现在每亩小麦产量能达到400公斤。我家共20亩地,一年可多收入5000多块钱。”

  “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是目前国家‘八五’期间62个援藏项目中投资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工程。”担任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的水利部援藏干部赵东晓说,“西藏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是当务之急。国家172重大水利工程——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及配套灌区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它是目前西藏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拉洛工程的建设对实现日喀则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灌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8日一大早,记者们赶往拉洛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工地。

  拉洛水利枢纽是雅鲁藏布江右岸一级支流夏布曲干流上的控制性大(2)型水利工程,主要任务为灌溉,兼顾供水、发电、防洪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工程由枢纽和申格孜、扯休、曲美、聂日雄四大灌区以及配套渠系、涵闸等组成。

  远远地就能听到施工机器轰鸣声,见到工程车辆在工地上来回穿梭。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副局长、小浪底援藏干部王振凡指着开挖现场介绍:“根据水利部加快水利投资完成进度相关要求,工程工期由5年完成缩短至3年多完成。2015年工程就要完成投资计划15亿元。为保障工程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工程枢纽、隧洞、总干渠及分干渠建设已全面开工建设。”

  在施工现场,我们看到一名藏族老人正向工程人员询问。老人名叫旺堆,是萨迦县扯休乡塞贵村村主任,特地过来问问工程的进展情况。老人上世纪90年代就盼着政府建设拉洛水利枢纽,20年后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山南地区——渠系纵横润民生

  山南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藏文化的发祥地,是西藏农耕文化的起源地。29日,报道组踏上了山南这片神奇土地。

  一进入雅砻大地,秋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路两旁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田野里收割机机声隆隆,农民忙着搬运刚收获的青稞、小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虽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天气干旱,但整个雅砻灌区该浇的水一遍没落下,估算今年收成比去年还好。这都多亏了雅砻灌区的建设。”负责雅砻灌区建设的山南地区水利局副局长李浩路介绍说。

  李浩路所说的雅砻灌区于2001年开工建设,2014年11月完工投产,是国家利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资金在山南地区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灌区。只见一条条水渠纵横穿梭,编织成一张巨大的水网,笼罩在雅砻大地上,保障雅砻大地粮食安全。

  相关资料显示,各受益片区在雅砻灌区运行前的1998年同运行后的2014年比较,受益区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三成多,油料作物总产量由103.2万公斤上升到了200.3万公斤。

  “‘靠天收’传统耕作方式正在成为历史。”山南地区水利局副局长平措说,“农牧民的生活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南是西藏青稞的主要产地。原来种植的青稞还不够农户自己的口粮,而现在农民们留足口粮后还可将节余下来的粮食拿到市场上销售。受益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由0.19万元增加到0.43万元,灌区正在呈现以农促工、以工补农、种养结合、农副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鸟瞰山南,50年来,山南农田水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山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正在从单一工程到全面规划,从局部整治到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地区建成百亩以上灌溉渠道1098条,总长3268公里;建成中小型水库25座,总库容5650.11万立方米;水塘2372座,容积217.96万立方米;电力提灌站56座,机井312眼。“十二五”期间,共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专项县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3项,共投入3.74亿元,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5.37万亩,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地区农田保灌面积由50年前的10万余亩增加到40万亩。

  水利工程,正在护佑着雅砻大地藏族同胞安居乐业。 

  (本报西藏水利50年成就报道组成员:唐瑾、席晶、王辛石、缪宜江、孟梦)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9月10日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