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紫花苜蓿扎根阿里 高原“乞讨村”变“富裕村”

牧民米玛正在田间整理收割的草料

噶尔县科技示范基地内奶牛膘肥体壮

噶尔县科技示范基地外的喷灌装置

  当采访车距西藏噶尔县噶尔新村村口还有1公里时,一大片半人高的绿草映入了记者眼帘。青葱草叶随风微摆,宛如一湾缓缓流动的绿波。

  “这是什么植被?”记者话音刚落,当地随行村民答道:“叫紫花苜蓿,从陕西引进的草种,专门供给村里的牲畜。”

  可记者抬眼望去,距离草场种植田不远处,光秃秃的荒山错落林立,群山间雪峰若隐若现。很难想象,这些紫花苜蓿草是如何在高寒干旱环境中,生长得这般郁郁葱葱。

  噶尔县农牧局局长白玛曲珍介绍,噶尔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0.7℃,年均降水量73.4毫米,年均无霜期95天。做为一个半农半牧县,以往噶尔县牧民放牧基本依赖天然草场,“靠天蓄养”成了昔日噶尔县农牧业发展最大障碍。

  现在,正是眼前这一片片紫花苜蓿草,打破了当地牲畜靠天畜养的局面!

  2005年初,通过第五批陕西援藏干部协调争取,陕西靖边县人民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启动了噶尔县科技示范基地项目。第一年,该基地进行了林木、蔬菜、农作物、牧草四大类25个品种试种,发现紫花苜蓿、沙荆、草木樨、沙打旺等品种在当地适应性颇强。尤其是紫花苜蓿采用了地膜覆盖种植方式,过冬成活率高达70%,开花率达80%。

  第二年,噶尔县扩大种植了草木种植面积,并对紫花苜蓿重点推广,全部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方式,还相继安装了喷灌设备,修建了水井、水库、水渠、水坝、配电房等基础设施。目前,噶尔县人工种草总面积达25530亩,其中紫花苜蓿14700亩。

  从2005年到2015年,在这10年里,紫花苜蓿在高原上长势越来越好,牲畜饲料资源越来越丰,牧民收入无疑也越来越高。

  对于这些变化,噶尔新村59岁的老牧民米玛津津乐道:“以前牧民生活困难,有些人常外出乞讨,村子被称为‘乞讨村’;现在,牧民家里草料充足牛羊肥壮,村里‘万元户’越来越多。”

  米玛还清晰记得,2006年当地开始推广种植紫花苜蓿时,县农牧局技术人员主动上门教授牧民种草技术。当年,米玛也试种了1亩紫花苜蓿,发现长势良好。第二年,当地政府又给米玛等牧民家中送来了奶牛,养殖专家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科学喂草、消毒、防疫、挤奶。

  现在,米玛家里种植了30多亩紫花苜蓿,养了5头奶牛和40多只羊。说到这里,他为记者算起了自家那本“账”:去年,家里卖了几只羊挣了2000多元,卖牛奶、奶制品收入3万多元,喂牲畜剩下的紫花苜蓿草料还卖了7000多元……

  看着陕西紫花苜蓿为这片贫瘠土地“添金”“增绿”,噶尔县群众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致富“神草”。

  其实,与陕西紫花苜蓿一起扎根阿里大地的,还有陕西援藏干部韩俊文。刚来噶尔县时,韩文俊还是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后来由援藏转为了在藏干部,如今已是噶尔县林业局局长。

  “因种植了紫花苜蓿,饲养了奶牛,牧民收入逐渐变得多元化。”韩俊文告诉记者,噶尔县逐渐形成了“基地+合作组织+养殖户”奶牛养殖模式,并成立奶牛养殖协会;县科技示范基地也成为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并准备将基地打造成人工种草、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短期育肥的产业化一条龙。

来源:光明网

李政葳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