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凝聚新治水共识 构筑水安全保障

  □本报记者 陈萌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城市供水、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0多处直接谈到水利工作,对我国治水事业作出重要部署。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克强总理对水利工作的重大部署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新时期治水究竟面临哪些新形势?有哪些新内涵?提出什么新要求?现阶段重点工作是什么?公众应如何参与?……

  在“两会”这一共商国是最重要的平台上,代表委员们开展理性探讨,进行建设性思考,治水取得广泛共识,加快构筑水安全保障成为热切期盼和广泛共识。

  “治水事关国家安全”成为上下共识

  治水历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国情,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决定了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实践无不印证了“善治国者,必善治水”的规律。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水安全新老问题交织,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水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从人的身体健康,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再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都与水安全密切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工作进行重要论述。在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明确提出:“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李克强总理亲临水利部调研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发展之要。兴水治水关系国泰民安,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治水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示了全面治水的决心。同时,把治水工作放在宏观、长远和大局之中考虑,放在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考虑,明确提出国家水安全的概念。

  “国家高度重视治水,总书记专门来谈水的问题,涉及发展形势、发展结构、发展方式等多方面。国家水安全战略的提出,区别于传统的防洪安全,并不是说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而是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郭军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吕忠梅是持续关注并研究水安全问题的专家,她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跟水密切相关,水的问题,核心目标就是保障水安全。水首先是生态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生态安全,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事关经济安全。更重要的,它也关系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水安全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一理念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认同。

  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充分体现人民意愿的两会代表委员,“治水事关国家安全”已经成为上下共识。

  新时期治水思路成为“科学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应如何保障水安全,使治水的内涵更加丰富,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明确,成为治水兴水的科学指南。在“国家水安全”意识的引领之下,代表委员们结合新时期治水的战略任务,理解新内涵,转变旧思路。

  治水要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节水优先”正是结合我国愈发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出的治水根本方针,也正是当前的关键所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卫小春说:“缺水就是在一点一滴中扼杀明天。确保我国的水安全,首先要做好节水优先这篇大文章。”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贯彻“节水优先”方针,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三条红线”,同时加强过程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让红线真正“红”起来,让水资源的硬性约束真正“硬”起来。

  国家水安全战略对决策者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高要求,必须舍弃过去忽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要把握空间均衡原则,科学确定合理的城镇地域和人口规模,做到因水制宜、量水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说。

  运用系统治理的思维,才能解决复杂的水问题,必须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说:“水不是单一的生态要素,水的问题需要系统考虑。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行政部门到企业,要通盘考虑。不同部门之间,要围绕保障水安全这一共同目标来制定具体措施。”

  “人的生命最为宝贵”,防治水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治水的重要职责。水旱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水灾害防治是长期和持续的工作。“城市防洪除涝建设急需加强,现在城镇化发展迅速,以前的堤防标准无法满足现在的防洪需要,要加强防洪规划的修编。”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

  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既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水安全的应有之义。“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不能超过其承载能力,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地方,进行合理、适度的修复。”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说。 

  代表委员们认为,无论是应对传统的水灾害防治问题,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之后,愈发凸显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尽快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让新时期治水思路成为治水的基本遵循。

  总理的部署成为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动员令和集结号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坚持“调结构,惠民生”,把投资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使水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开工27个项目,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不仅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同时对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短板亟待补强,刺激内需亟待发力,新形势下,水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拉动力,而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治水必须两手发力。政府与市场,行业与社会,需要更广泛地互动和合作,共同构筑水安全保障。

  保障水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代表委员们认为,各级政府在治水之中不可“任性而为”,更不能“不作为”,要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说:“我们要用好‘两手发力’,适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运用市场手段,推行改革试点。” 

  治水需要多元参与、多个主体,需要明确各个主体及其职责,并理顺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应加快破除体制机制中的障碍,搭建各个参与主体能够长期、平等、深入对话的平台,构建政策协调、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制度,加强协调联动,建立多元共治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涉及跨行政区、跨流域的水安全问题,矛盾往往更加突出。代表委员们建议加强顶层协调,不能让体制机制的障碍成为保障水安全的“拦路虎”。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致力于推动跨区域的联合治水,她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水污染问题有了较大的可能性,三省市应共同努力,实行跨区域联合治水、协同治水。”

  “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全民、全社会、政府都是有共识的。问题是打破行政上的一些‘割据’,大家一起来做好。”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说。

  全国人大代表吕忠梅说:“不能把义务都归于政府,不能把责任都归于企业。我们自己有没有保护水环境?有没有节约用水?每个人少污染一点,江河的污染就能少很多。每个人多节约一滴,全社会的节约就能多很多。”

  保障水安全就是保障人民安全,保障水安全就是保障国家安全。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是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指南,那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治水部署就是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动员令和集结号。保障水安全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代表委员们呼吁全社会参与治水,把对水安全的期待转化为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为治水凝聚更广泛的共识,为构筑水安全保障汇聚更强大的合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3月12日

陈萌
责任编辑:段玲玲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