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潮洪代表:京津冀水环境治理需协同发力

  本站记者 陈萌 报道: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2014年取得重要进展。而这其中,作为京津冀地区最核心的生态性问题,水资源水环境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水污染问题有了较大的可能性,三省市应共同努力,实行跨区域联合治水、协同治水。”

  水环境改善和水资源环境补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之时,仍需携手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周潮洪认为,现阶段京津冀三地水环境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水污染严重与水资源短缺密不可分,京津冀的水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天津地处海河下游,京冀两地排的污水有许多要经过天津。天津引滦水源地在河北省,北京水源地上游也在河北省,但水源地的民众并不饮用这些水,加大了跨区域水环境治理难度。引滦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从1983年通水就启动,至今仍未划定保护区。”

  在周潮洪看来,京津冀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困难,主要是缺乏跨境水源保护顶层设计,缺乏区域水环境共同治理的制度,尚未形成区域统一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共保共育的生态安全体系和资源环境管理制度。“京津冀缺乏一个可以增强地方政府互动,决策资源共享,强化三地合作机制的平台。”

  “京津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地不能只按自己的思路解决水环境问题。”周潮洪说,“目前国家发改委正牵头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水利部牵头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规划》,环保部牵头编制《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并指导各部委的规划,形成一个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水环境、人口等各方面综合考量的区域水资源保护综合发展规划。”

  除了从国家层面编制统一的规划,周潮洪建议建立磋商协作的长效机制。“要构建各个参与主体能够长期、平等、深入对话的平台,可以实现不同层面的交流,包括行政首长的联系制度,部门间的协调制度,学术方面的讨论制度,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前的协商制度等。”周潮洪认为,还应建立政策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水质监测机制和考核制度、联合执法和纠纷解决机制等,实现区域水生态环境共同治理。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3月10日

陈萌
责任编辑:郑秀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