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黎明委员:水价改革是引入市场机制的前提

本站记者采访车黎明委员

  本站记者 轩玮 吴頔 报道:

   农业是用水大户,在继2015年1号文件发布之后,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改革,“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健全节能环保价格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业水价改革争议多年,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节水农业的效益究竟如何?在水资源短缺以及保障农民增收的双向约束下,节水与农业水价改革该如何推进?在政协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间歇,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车黎明。

  节水:把一部分粮食直补资金用于发展节水农业

  “解决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节水具有战略意义。”车黎明在强调节水重要的同时,认为目前节水潜力还很大,“节水的意义,一方面是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破除农民增收瓶颈。”

  车黎明解释:“对增加农民收入,之前很重要的一个思路是提高产量,但对农业而言,这意味着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带来面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节水可以大大增加单方水的粮食产出,国家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吉林省着力推进膜下滴灌,效益很显著。根据统计,不用节水技术的1亩地产出值仅七八百元,而使用膜下滴灌设施后,效益翻番,一亩地达1400~1500元。甚至很少有工业项目会达到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因此,车黎明建议,“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粮食直补资金专门用于发展节水农业。”

  如何有效发展农业节水,车黎明认为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我们可以考虑运用市场机制发展节水农业,比如让某个老板以县或乡镇为单位组建一个公司,负责这片区域的节水设施,国家对他进行补贴。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推节水,这样比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更好。”

  农业水价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水价改革,从公益性无偿供水到政策性低价供水,再到按成本核算、按水商品价格管理和计费,水价正随着水资源的稀缺正逐步提高。但由于农业比较优势低、农民增收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水价改革一直面临两难局面。

  车黎明告诉记者,“农业水价改革我们喊了多年,已经箭在弦上,应该早点开展。”他认为应该全面看这个问题,如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而不提高水价,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一方面水价过低,市场运作模式搞不起来,节水技术设施不能得到推广应用,农民收入很难增收,反过来,也更不利于提高节水积极性。如果提高了农业水价,我们最终用经济算账,比如原来一亩地的成本10元产出30元,但节水之后可能要支出20元,但产出可能达到100元,这样10元的成本增加,反而带来了70元的产出增加。所以,没必要考虑因水价提高导致的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他进一步解释:“提高农业水价会使得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这是节水技术能够引入市场机制的前提条件,因为要保障节水投入方的收益。比如水价固定,一亩地收10元水费,产出多少都归农民,但水价提高后,节水投资方能看到收益,积极性也就高了,发展节水农业,最终促进农民增收。相当于农民多出一部分钱,投入方出一部分钱,共同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在推进节水和农业水价改革中,车黎明还提到一种思路:“将节水技术的推广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结合起来。农村合作社或者种粮大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如果节水公司和这样的组织结合起来,效益更显著,一下子几千亩地采用了节水技术,比一家一户推广节水效率更高。”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3月7日

轩玮 吴頔
责任编辑:郑秀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