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父亲(左一)和战友的合影
1955年授衔时的父亲
1937年抗战爆发时,父亲孙昌正在山西运城地区中学读书,临近毕业。国难当头,他和许多满怀热血的爱国青年一样,离开了书桌,当即参加了运城学生抗日救亡团体,当上了一名抗日宣传员,随后又参加了山西抗日组织牺盟会。
父亲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938年1月,他离家出走,在山西猗氏县由牺盟会介绍入伍八路军。虽然出身富家,但他很有吃苦精神,埋头苦干,工作成绩颇为显著,1938年4月就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县委抗日宣传队长。1938年至1939年参加了晋南抗日游击战,是猗氏县抗日游击中队指导员。1939年6月担任晋南抗日二一二独立旅五团三营政教连政治教导员。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为了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对我根据地不断地进行扫荡。山西浮山县地处太行山麓太岳山的边缘,是个丘陵地带,敌人视之为八路军决死队的一个门户,对其有相当威胁。于是,便设下了不少碉堡,施行毒辣的“三光政策”,使当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建立武装来保卫家乡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1942年春,游击大队正式成立,我父亲受组织委派,任大队政治教导员。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抗日的正义事业和党的威望吸引着千百万人民的心。有个原国民党军队排长,部队被日寇击溃后,他带了一挺机枪藏在老百姓家中。一天,突然挺身前来,带了一挺轻机枪要参加抗日游击队,为祖国效忠。县委、全大队同志高兴极了。后来上级任命他为游击队二连副连长。在当时游击队能有一挺机枪那真是难能可贵的。指战员们个个情绪高涨,求战心切。
浮山县西佐岭是通往临汾县(今临汾市)一个不长的峡谷,敌人经常大模大样的来往,游击队决定在此打伏击。七八月份,游击队埋伏在绿油油的青纱帐里,几乎是一个整夜,静悄悄地卧倒在峡谷两边山头上,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有一竿子高,敌人一辆卡车过来了。勇敢机智的大队长王春生同志,先放几枪把敌人引下车来。果真几十个日伪军听到稀稀拉拉几声枪响,以为是小小游击队在打麻雀战,便从车上跳下来,大喊捉活的。这时我们的王牌武器轻机枪猛地一扫,随之又甩了几颗手掷弹,敌人慌地大叫:“大大的不好,八路的来了”,立即苍莽地抢上汽车逃跑,也顾不上清查人数,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伪军便连枪带人被我们活捉了。从此,游击队即有机枪,又活抓日本人,传遍了全县,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游击队首战告捷,为以后的壮大成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回顾这支游击队,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完全是由于党的英明领导,全体指战员的前赴后继、英勇杀敌和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父亲说,这支队伍也有过失败,也遭遇过挫折,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有不少战士伤亡,但是没有人在危难中退缩,大家一直坚持团结抗战到底的信念,战斗到胜利。多年过去,他一直念念不忘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
一支游击队的成长经历,映射出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征程。是抗日救亡的旗帜引领我父亲走上了革命的征程,南征北战,坚持到新中国成立。现在这支由抗日游击队发展起来的部队依然坚守在祖国西藏阿里地区。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要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烈士们永垂不朽!
让我们牢记抗日英雄史,为保卫祖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世世代代永远奋斗!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