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第一枪——卢沟桥

 

卢沟桥

卢沟桥的石狮见证了中华民族全面浴血抗战的开始  

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  

晓月湖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卢沟桥因横跨卢沟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一带,是燕地通往华北平原的要津,重要的古渡口。卢沟桥自古就是战略要地、交通咽喉,守桥与夺桥之战不绝于史。在历史上,这座宏伟坚固的联拱石桥还担负着沟通长城内外、联系祖国各地的交通任务。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并企图强夺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或称“七·七事变”。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墙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

  卢沟桥的历史中,除了血的伤痕,也有水的柔美。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永定河更是北京的母亲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孕育了北京地区最初的文明,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北京人。乾隆皇帝的诗句“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描绘的就是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

  最初,永定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沙砾一路奔涌,来到官厅山峡方进入北京境内。最初,永定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沙砾一路奔涌,来到官厅山峡方进入北京境内。曹魏时期,从民居到城建,从灌溉到运输,永定河将文明和繁华带给了这座城。到了元、明两代,随着城市地位的提升,人们对永定河流域的开发日益加深,河床淤积严重,永定河水害频繁。清康熙年间,永定河决堤泛滥危害震惊朝野,康熙决心彻底治河,然而永定河并未就此安定。新中国成立前的834年间,永定河共决口81次,漫溢60次,改道9次,5次水进北京,8次水淹天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上游生态恶化和气候变化,永定河北京段逐渐断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严重制约了北京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气候以及上游城市用水量增加等原因,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永定河的来水量急剧下降,河道出现枯竭。同时,恶化的河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昔日水草丰美的永定河,转而成了北京的一大风沙源。

  治理永定河,首先要从治水开始。经过治理的永定河,如今已基本形成一条有水的河、安全的河、生态的河,更是一条文化的河。城市因水而兴,风景有水则活。原本发展落后的京西南五区,开始从背对永定河转为面向永定河,依托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挖掘永定河沿岸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巨大发展潜能,强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前进步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