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雁翎队”的故事

白洋淀芦苇荡 

 

雁翎队

 

雁翎队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包运船。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令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

  白洋淀水域辽阔,淀区不仅荷红柳绿,鱼肥稻香,物产丰富,风光迷人,府河和大清河上下贯穿,上通保定,下达天津,为水上交通重要枢纽,军事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淀区面积366平方公里,由大小143个淀泊组成,淀内三分陆地。七分水面,渔村蟹舍之间,港叉交错,芦苇遍布,便于隐蔽、周旋、出奇制胜,消灭敌人,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战场。

  白洋淀雁翎队成立于1939年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保定,白洋淀成了重灾区。连天的炮火淹没了往昔的平静。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日军先后在端村、关城等地制造了一系列惨案,白洋淀变成一片苦海。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新安城后,为强化统治,奴役白洋淀人民,他们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水区猎户交出猎枪和大抬杆等武器。当地的老百姓世代以渔猎为生,没有了土枪土炮,就等于断了活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渔猎户们召开会议,决定拒绝交出武器,并把鹰排(打水禽专用的小船)、大抬杆(火药枪)等集中起来,成立水上游击队,抗日杀敌。

  这些战士多为打猎世家,猎枪性能颇为熟悉,为了防止在水上活动时,浪花打湿枪膛里的火药,队员们在火枪的火眼处插上一根雁翎来防水,同时,队员们的鹰排在淀面上行驶时,往往呈‘人’字形,和大雁飞行时的队形相似。所以,这支水上游击队便被命名为雁翎队。

  雁翎队英雄多,个个都是嘎子哥。电影《小兵张嘎》改编自我省著名作家徐光耀的同名小说。片中的嘎子就生活在白洋淀,他可爱、勇敢,从一名农村少年很快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就像电影中的嘎子一样,雁翎队队员生在白洋淀,长在白洋淀,个个好水性。

  1938年8月的一天下午,雁翎队得到情报:安新县城的20多个鬼子和30多个伪军,分别乘坐两艘巡逻汽艇到赵北口去运东西,预计下午返回。雁翎队遂即决定,中途打掉这两支日军汽艇。

  八月份的白洋淀,是一个碧波浩渺,芦苇如林,荷花盛开的季节。一望无际的荷塘和茂密的芦苇荡就成了雁翎队隐蔽打埋伏的天然屏障。对白洋淀环境了如指掌的雁翎队很快把设伏地点选在了李庄子村东。李庄子在白洋淀大清河道一侧。大清河在这里河宽水深,没有杂草,是敌汽艇和大型船只的必经之路。这块苇塘方圆几十里,芦苇长得高而且密,小船划进两,三米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很便于隐蔽,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太阳偏西,敌人的汽艇划破平静的水面,嘟嘟地朝这边驶来。狡猾的敌人把两艘船的距离远远地拉开了,一前一后,如果出现情况可以互相照应。日军汽艇愈来愈近的,上面架设的机枪已清晰可见。雁翎队的队员们当机立断,决定集中火力打掉第一只船,速战速决。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一束束绿豆般大的铁砂被准确地射向敌人。抬杆有力度啊,打出去的是一桶砂子。艇上的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报销了一多半,有的中枪后还掉到水里头了。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扶舵的开船的人,他也受了伤。

  后面的敌船发现情况后,立刻机枪步枪一起开火。糟糕的是雁翎队的大抬杆刚打完,要装火药和铁砂还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此时,雁翎队员们已处于敌人机枪的射程之内,而大抬杆即使装好药了,它的射程又够不着敌人,对敌人形不成威胁。凭着强大火力赶过来的敌人,向苇塘里拼命地开枪扫射。打了一阵后,见没有任何动静,敌人以为雁翎队员早已被他们打死了,便小心翼翼地进入了芦苇荡。可找了半天,连个雁翎队员的人影也没发现。原来,雁翎队员在敌人赶来之前,迅速将鞋放在小船上,并把它推向另一片芦苇地,他们则在高密的芦苇和大片的荷叶掩护下,朝着相反的方向安全撤离了。

  雁翎队最后发展到100多人,成了白洋淀地区抗击日军的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而他们头顶荷叶、口衔芦苇管潜伏在芦苇丛荷花淀里的形象后来成为雁翎队打鬼子最典型的形象。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