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先进技术 服务防汛减灾——水利部党校2015年春季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防汛减灾大家谈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自救能力

  前人治水,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改堵为疏,给洪水以通道。当下,陕西等地开展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将人口从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区域搬迁至山下安全地带。不管是将水引开,还是将人移走,在思路方法上其实一脉相承,都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近些年我国防汛抗洪能力大幅度提升,大江大河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概率大幅度降低。而与此同时,一场暴雨瘫痪一座城市的现象并不鲜见,因常识和技能缺失导致生命消失、灾难加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防汛减灾是水利行业的传统职能,也是民生水利的重要支撑。相对洪灾造成的财产损失而言,生命更为宝贵,也更需要捍卫。现今各地经常组织社会成员进行消防、地震等避灾救生演练,而防洪常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则相对少些。有的预案方案集中在政府和行业部门层面,对于增强社会公众应对防范洪灾的意识和技能,尚缺少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操作平台。
  安全和健康是发展之基、效益之源、民生之本与和谐之魂。防汛抗洪既要重顶层设计,也不能忽视末端落实。应当更加重视向社会公众聚焦,提高生命个体的抗灾自救能力,以备不时之需。政府和职能部门可广泛运用各类宣传载体,进一步加大防洪抗灾常识宣介的力度;对居住在沿河、山区的易受灾人群,普及推广游泳、急救等实用技能;教育部门还可以将防洪自救等灾难应对作为一门课程,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相关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一代人的避灾自救能力。这不仅对抗击洪灾直接有益,也有利于国家在面临紧急状态时,能够降低社会动员成本,更好地维护安全利益。
  (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 徐陈华) 
  
  改善宣传方式
  增强全社会防汛安全意识

  汛期安全程度的提升不是水利部门的专有职责,全社会均应增强防汛安全意识,共同承担起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其中水利部门作为主管单位,负有主体责任。所谓安全意识,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改善宣传方式,增强公民的防汛安全意识呢?笔者认为如下途径可供有关单位参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媒体的宣传方式。现在每到汛期,各大电台、广播等都能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手机也能收到政府发布的信息,起到预警作用。但是,这些信息还不够详细,指导作用还不强,应当提高信息发布的频率,并增加内容。如每2个小时发布一次当前雨量、预计雨量、重点地段积水深度等数据,为各单位和个人的防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进一步丰富宣传教育的方式。比如进校园、进社区,科技人员或志愿者向广大学生、社区居民讲解和传授防汛知识、逃生技能、救援及紧急自救措施等,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再如,在河道、桥梁等重点防汛区域设置醒目的历史水位标记,唤起人们的安全意识,拒绝侥幸心理。
  三是加大洪水案例和经验教训的宣传力度。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古今中外发生的典型洪水灾难以及人们当时的一些错误行为,向全社会进行宣传。这些血的教训不必忌讳,反而是最生动的反面教材,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避免重复再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王兴勇) 
  
  应用先进技术
  服务防灾减灾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近年来的异常气候,更导致洪涝旱台等自然灾害交替发生。一方面,局部地区极端水旱灾害的发生趋于频繁,洪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加重;另一方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安全保障要求不断提高,社会面对水旱灾害的脆弱性也日趋显现,各种巨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链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小流域洪水灾害、城市暴雨水灾、山洪及伴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凌汛的危害均在加重,旱灾影响范围在南方和北方都在扩展。
  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防洪抗旱、防灾减灾的任务愈发艰巨,对先进、实用、适用的高科技需求也在增加。在防汛抗旱中重点开展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洪水风险分析与调控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和应用防汛抗旱实用技术,实现气象、水文监测预报现代化,实现防汛抗旱基础信息的数字化及共享。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水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分析与调控的能力,使得防汛抗旱预案能够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以信息化推动防汛抗旱决策科学化,逐步走向流域风险管理与综合管理的轨道。要重点引进洪涝灾害模拟与预报技术、防汛应急抢险技术、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河渠冰凌实时观测技术、多功能综合地震测试技术等。要重点推广洪涝灾害预警预报技术、防汛决策三维电子沙盘技术、洪水风险图制作技术、洪水灾害损失应急快速评估模型、河口海岸灾害模拟与评估技术等。
  (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 陈梁擎) 
  
  利用遥感技术助力防汛工作

  洪水灾害是突发性事件,具有突然性、危害大等特点。在防汛指挥调度和防洪抢险中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洪水演进情况,并及时作出反应,才能做到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洪水灾害损失。
  常规的洪水预报和监测是通过对水文站网获取的实测水文数据分析取得的,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数据对于洪水灾情很难迅速做出准确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遥感技术利用地物电磁波特性、从高空平台上搭载传感器获取地表影像信息,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洪水前后与其间的状况。洪峰前利用遥感技术能够获取下垫面基本情况,洪峰期间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准实时监测洪水演进和灾情,洪峰后利用遥感技术能够提供较为详细的灾情评估数据。为有关部门尽快了解洪水演进、掌握灾情分布、制订救灾方案以及灾后规划等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洪水及灾害的监测提供了经济而有效的手段。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洪水,能够为洪水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
  (黄河水利委员会  许志辉) 

  心系百姓 剑指洪魔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与我们密切相关,水既造福于人,却又贻害于人,一次次的特大洪水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考验。
  有史以来,勤劳的人民就与洪水进行着抗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潘季驯治水,他们心系天下,奉献于民,给后人留下了都江堰等闻名于世的治水工程。新时期,松辽流域洪水灾害仍然频繁,2010年发生松花江特大洪水,2013年发生松花江流域性特大洪水,在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松辽水利人超前部署、科学研判、精细调度,取得了一个个防洪发电的双赢硕果,在无烟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赞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松辽水利人凝结智慧,总结经验,坚持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建成了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和以洪水预警、预报、通信等为主的防洪非工程体系相结合的防洪管理体系,为防洪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防洪永远在路上,2015年防汛重点时期即将来临,他们时刻保持思想上不放松、工作上不懈怠,为下一场的胜利时刻准备着。
  (松辽水利委员会 刘伟) 

  强化科技在防洪抗旱减灾中的支撑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对水旱灾害管理越来越重视,防洪抗旱在理念上、体制上、对策和措施上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我国的灾害管理模式逐步由单纯的防御灾害向综合的、前瞻的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包括通过工程手段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强度,通过科研教育增强人类社会的减灾意识和承灾能力,通过具体的灾前准备、灾时反应和灾后恢复的综合减灾措施减小灾害的不利影响。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随着我国科技的日益发展和不断创新,加强科技在防洪抗旱中的支撑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我们必须从灾害学、防灾学与防灾技术三个层次,构筑完整的防洪抗旱减灾学科发展体系,在防洪抗旱减灾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水旱灾害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方面实现持续创新。在防洪抗旱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必须加强洪水仿真模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的应用。
  (长江水利委员会 唐文坚)
 
  对海河流域防汛抗旱的认识

  海河流域总体上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但河流源短流急,洪峰高,落差大,历时短,突发性强,河系错综复杂,防御难度大,且多年未来大水,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或严重干旱的可能性,是不能忽视的,防汛抗旱形势非常严峻。
  一要紧绷防汛这根弦,不能松懈。由于海河流域地形特点,水从南、西、北向东汇流,缓冲地区短,洪灾历时短、危害大。在多年没有特大洪水的情况下,思想上更不能麻痹大意,尤其是在汛期。二要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统筹兼顾。在严重缺水的海河流域,科学优化水库蓄泄调度,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引水、多蓄水,做好水源储备。华北平原是粮食主产区,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应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开展节水灌溉,统筹协调防汛抗旱。三要加强防汛应急演习,布设预案。由专家组根据多年雨水情况,设置汛情,主要演练各相关单位的情况研判、处置方案、调度指挥,并根据处置情况,演练应变能力。
  (海河水利委员会 宁宝玉) 
徐陈华 王兴勇 陈梁擎 许志辉 刘伟 唐文坚 宁宝玉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