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科学 管控有方——防汛抗旱调度管理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王华

  在“东方之星”客轮倾覆后,6月2日7点30分起,国家防总指挥长江防总连发三道调度令,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由17200立方米每秒逐步压减至10000、8000和7000立方米每秒。

  在“东方之星”客轮打捞过程中,三峡至监利河段水位继续缓慢下降。6月4日8时,宜昌、沙市水位分别较2日最高水位下降了3.42米、1.98米。

  在“东方之星”客轮起浮后,三峡水库按照调度令逐步加大下泄流量,库水位持续下降。截至6月10日14时,三峡出库流量19000立方米每秒,库水位152.57米。三峡水利枢纽全面转入防汛调度阶段……

  关键时刻,方显本色。6月在我国由南向北陆续进入主汛期的防汛关键期,国家防总、水利部却受到了这次严峻的“另类”考验。在分秒必争的生命竞速中,他们精确计算,谨慎决策,尽力降低沉船现场河道水位,减缓水流速度,为应急处置创造有利条件。除防汛抗旱工作外,科学调度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其重要作用。

  前年,东北地区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东南沿海遭遇台风袭击的强度和数量都高于常年;去年,云南省鲁甸、景谷和四川康定等地接连发生8次里氏5.0级以上地震,吉林、辽宁、河南等地旱情持续时间较长;今年仅前五个月,南方地区就先后遭受6轮强降雨袭击……在近年增多的极端天气现象和自然灾害中,国家防总、水利部连打“组合拳”,多次战胜困难,不断赢得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指引下,国家防总、水利部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积极探索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之道,逐步“变害为利”,更好地促进人与水和谐共处。

  科学调度凸显水利专业智慧

  水利上所提到的科学调度,是指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手段来调度水利工程,实现防洪效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科学调度,需要有效的会商决策机制、合理的方案、准确的预报、完善的工程体系等作为支撑。

  一直以来,国家防总、水利部以及地方各级防指极为重视科学调度发挥的关键作用。“要搞好监测预报预警和调度管理”;“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流域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科学调度”……国家防总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出席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全体会议、国务院防汛救灾专题会议等数次会议中,多次强调科学调度。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学调度的重要性。

  上下联动,同心同行。逢降雨,他们夙夜难寐;逢旱情,他们不敢懈怠;逢灾情,他们心绪难安。在被称为防汛抗旱“大脑中枢”的国家防总,面对接二连三的大自然挑战,组织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流域防总和各省、市、自治区防指,从灾情预报到细致应对,从群众转移到抢险救灾,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科学调度的关键环节。

  制定一套完整的预案,可使科学调度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水利部目前已经制定了《洪水调度方案编制导则》《抗旱预案编制导则》等多项标准,记者翻阅《洪水调度方案编制导则》看到,共包括洪水调度方案计算,江河洪水调度,凌汛、山洪调度等多项内容。

  在实行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的制定和报批制度下,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每年所上报的洪水调度方案,均需得到国家防总的批复,各省、市、自治区依据实际,严格要求辖区内的堤防、水库、泵站、涵闸等工程管理单位提交预案。在福建、浙江等多地,防灾预案已被细化到了村(社区)一级,实现了多级覆盖。

  长江流域“上控、下泄、保中畅”;黄河流域“上控、中防、下调”;海河流域“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珠江流域“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我国南北方自然条件差异大,各流域在防汛策略上也有较大区别,向深处追溯脉络,这是在千百次防灾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屡次科学调度中,各流域因地制宜,按科学规律办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适度承担风险,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

  每一次暴雨洪水来临时的会商,在水利技术上的核心要旨就是如何空库迎汛,如何让水库拦洪错峰,如何运用河道的行洪时差避免洪峰叠加,如何运用江河湖库的合理蓄滞以确保安全度汛。以水系复杂的长江中下游为例,最严峻时刻,除了会受长江、汉江洪水叠加影响外,胖型、瘦型, 单峰、多峰等上游所来洪峰形状,也影响着洪水位高低。若下游因干支流洪峰遭遇发生顶托,上游水位也会增高。在长340公里的荆江河段,荆江通过四口将水流分向洞庭湖,洞庭湖又汇集湘、资、沅、澧四水的水流,后在东洞庭湖出口城陵矶汇入长江。荆江的蜿蜒性河道与洞庭湖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江湖关系。

  因此,长江拦蓄和下泄洪水,需要注意江河湖库间的协调,还得破解发电与防洪的矛盾,更得注重生态与环境的保护。自2012年开始,长江防总通过实施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联合调度,充分发挥了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的防洪减灾作用,到2014年,参与联合调度的水库也从最早的10座增加到了21座。据测算,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库远景总调节库容近1 000亿立方米,总防洪库容达500亿立方米,统一调度将对长江流域的防洪起到巨大作用。

  2013年,在防御东北洪水期间,尼尔基、丰满、白山、察尔森、大伙房等大型水库拦洪60亿立方米;2014年,云南省防指科学调度红石岩堰塞湖上游水库减少入湖水量、下游电站预泄腾空库容,组织转移群众13 044人;今年5月18日以来,广东、广西科学调度水库,共拦蓄洪水22.5亿立方米,削峰率达62.5% ~100%……水库屡次成为了控制和调节洪水最强的防洪工程。

  跨流域调水、河湖联调、湖库联调、库闸联调……各级防指采取精准有效措施强化抗旱调水。去年,河南平顶山市旱情严峻,国家防总从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次向平顶山抗旱应急供水,累计调水5 011万立方米;珠江防总组织实施2013—2014年枯水期水量调度,向澳门供水3 700万立方米,保障了澳门、珠海等地供水安全;2014年,江苏省组织实施江水北调,同时调度江都东闸、高港节制闸向里下河地区补水,最大限度满足了该地区的用水需求……

  日臻完善的水文预报和测报系统,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情情报及洪水预报,是科学调度的重要环节。2012年7月24日20时,长江三峡大坝遭遇建库以来的最大洪峰,入库流量达7.12万立方米每秒,而早前水文所预测的入库流量为7.1万立方米每秒。“既要预测水量,又要抓住时机,还应搞好协作,这对科学调度非常重要。下一步将着力加强中长期预测及中小河流的预报预警,还要加强城市暴雨内涝的监测和水情服务,全力为上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主任刘志雨告诉记者。

  监测目标增多,时空覆盖面扩大,精度提高,时效性加强……科学调度系统的升级,倚重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2014年,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在各地全面展开,并制定了《水旱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技术规范》等11项技术规范,各地防指也纷纷启动实施了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与安全、防洪调度等11个系统的建设工作。2015年,国家防办将开展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等系统的建设。随着云计算、优化建模等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调度的时间还将大大缩短。

  波涛汹涌的洪水平稳地泄入下游;借助跨区域的大型调水工程遏制了肆虐的旱魔……这一切,都彰显了科学调度的突出成效。上下联动的机制体制,让全体防汛抗旱参与者在关键时刻心往一块想;先期制定并适时调整的应急预案体系,保证了科学调度高效有序;不断升级的科技手段和愈发精准的预报技术,让每一条发出的科学调度指令更加严谨、专业;总结不同地方和不同历史时段的经验规律,更是对科学调度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诠释。在责任大过天的防汛抗旱工作面前,科学调度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并提供了最充分的实践和理念保证。

  管控洪水彰显现代治水理念

  被动地适应洪水;控制与防御洪水;有意识地主动适应洪水……借助水利工程体系实现科学调度,水利人对洪水的认知不断提档升级。欲用需先管。洪水管理,是人类理性规范洪水调控行为与增强自身适应能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这是服务于全局、有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位于海河流域永定河北岸的北京新机场项目,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工程,其部分设施规划在永定河泛区内,涉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个省市。这里是国家防总直接调度的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北京新机场建设占用永定河泛区部分容积后,将影响永定河防洪调度,并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

  2012年5月起,海委介入北京新机场洪水影响评价工作。认真研究项目特点,合理制定工作原则,严格限定影响范围,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海委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新机场涉洪问题专题研究技术路线》,提出洪水影响评价工作任务,并明确了洪水影响评价的主要原则,为《北京新机场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最终通过审查和获得批复发挥了支撑作用。

  洪泛区、蓄滞洪区是调蓄洪水的场所,也是江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有很多地方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并没有严格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和开发加以控制,导致人口和资产增长过快、过多。对此,刘宁副部长表示,加强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持江河防洪能力的现实要求,是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各地应切实维持洪泛区、蓄滞洪区的防洪功能。

  有思考就有行动。2013年10月,水利部发出《关于加强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加强洪水影响评价工作组织领导,把握洪水影响评价管理目标要求,规范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报,健全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审批管理机制,规范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审批条件,强化洪水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坚决制止未经洪水影响评价审批的项目建设。随后还颁布实施了《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甘肃、黑龙江、安徽等地随即印发通知,积极落实各项措施。

  2014年,国家防总共启动了全国59处重点防洪保护区、57个国家蓄滞洪区、13处洪泛区、32座重点和重要防洪城市以及91条重要中小河流共57万平方公里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组织制定了《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建设管理细则(试行)》《洪水风险图编制技术细则(试行)》等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除开展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外,今年还将抓紧确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名录,划分建设项目规模,建立健全洪水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和监督管理机制。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各地除加强自身的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工作外,还在洪水资源利用和城市蓄滞雨水措施研究方面融入了思考。山东省已出台相关规划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到2025年兴利库容将达35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38亿立方米;北京市从2006年至今共建设完成1 300处农村雨洪利用工程,累计集蓄雨水资源量达到6 500万立方米;吸收雨水,削减径流量,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提升防洪能力,这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对雨水利用的诠释……

  “互连互通、相互调剂”,注重多水源的互通互济和联合调度,能重点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应急抗旱能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将蓄起来的水和黄河干流的水配置到需要水的区域;河库连接后,提高用水的保证率,特别是特大干旱年份的保证率。”这是山西大水网建设的两大功能,可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配置问题。国家层面的总体布局,是以重要江河骨干河道为基础,重要控制性水库为中枢,在南水北调等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干线贯通、配套齐全、南北调配、东西互济、重点区域水系互连互通”的河湖水系连通总体格局。

  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意味着治水理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调整与完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审慎对待。现阶段正值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合理地规划、建设、调度、运用、管理好防洪工程和非工程体系,掌握更多的洪水管理手段,是防洪减灾的需要,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思想精髓的践行,体现了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从6月初开始,全国由南向北陆续进入主汛期。国家防总预计:今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可能发生区域性洪水;太湖、黄河、淮河上中游以及松花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华南、西南、西北东部、东北南部等地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暴雨洪水。敢担当、敢负责的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指,心怀大爱,从容起航,借助强大的科学调度体系和多样的管理手段,联手护民,力保安澜,定能取得防灾抗灾的最终胜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6月16日

王华
责任编辑:段玲玲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