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主人公:缪宜江
拍摄时间:2012年4月
2012年4月,在南水北调东线即将实现全线通水之际,缪宜江参加了央视航拍南水北调东线的任务。这次航拍,他除了担任摄影外,在导航设备故障的情况下, 又让他承担着艰巨的目测领航任务,拍摄输水线和大型湖泊时飞机升到1000米以上高空, 拍摄京杭运河大堤时掠过树头,距地面只有10米左右,非常危险,他要不断地通过目测提前向机长报告300米范围内障碍物和拍摄目标。
从江苏源头到山东境内2省6市, 飞行了11个架次。所领航拍摄的38个目标准确率百分之百,得到机长和央视老师们的交口称赞, 这都凭借着他过硬的业务和过人的胆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他主动请求,被水利部派往四川,加入中国水利报抗震救灾前方报道组。
在灾区,由于救灾空运紧张,所有新闻报道人员只能让路。缪宜江就软磨硬泡说服担任空运燃油任务的米-17直升机负责人,硬是冒死作为“燃料”成为第一位空运抵达唐家山采访的记者。
唐家山堰塞湖处置是抢险救灾最关键、最艰难的战役,缪宜江成为采访拍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最多、年龄最大的记者。
他在四川抗震救灾前线采访的30多天,先后深入都江堰市、绵阳市、德阳市等重灾区,拍摄图片近万张、电视视频5个多小时。其中,《决战唐家山》等8幅摄影作品入选全国抗震斗争摄影展并被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

2011年秋冬季节,江苏遭遇到罕见的持续干旱,缪宜江在苏北骆马湖拍摄江苏省抗旱排涝机动抢险队在骆马湖南堤上架设的数百条临时机泵,形成了数百条蛟龙壮观场景。他为了较好的表现这一场景,请求施工单位用架设机泵的吊车将自己捆绑在临时吊篮里,从不同的角度抓拍了一组精彩的《风餐露宿翻水忙》组照。

2010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为拍摄鱼虾、浮游生物等反映生态修复的真实细节,缪宜江在十八湾环太湖生态湿地,抗着相机顶着40多度的高温,踩入及膝的湖水中坚持拍摄一个多小时,拍摄结束后同事发现,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全身。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