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宁夏:全域推进“四水四定”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分享到:
2025-05-16
 
宁夏青铜峡灌区生机盎然
  □本报记者 孟砚岷 文/图
  水资源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地处西北、干旱少雨的宁夏仍面临水资源匮乏的挑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7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因此,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宁夏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全省域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省(自治区),近年来,宁夏从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出发,全区域、全方位开展“四水四定”试点,探索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系统谋划推进试点
  宁夏成立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高位推动“四水四定”工作走深走实,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宁夏连续两年提出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制定系统性工作规划。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聘请专业机构和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6大板块40项指标体系,划定用水总量、城市边界、灌溉面积等指标约束上限,促进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2023年以来,宁夏选取银川市、吴忠市利通区、吴忠市盐池县等7个市、县(区)作为“四水四定”试点,联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围绕推进“城、地、人、产”布局与水资源动态平衡,完成指标体系构建等工作,随着先期探索的深入开展,新经验新模式在宁夏遍地开花——
  作为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银川市通过建立健全“四水四定”制度体系,搭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监管平台,大幅度提升了管理效能,推动各行业量水而行,成功打造了节水型城市典范;
  吴忠市利通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将节约出来的水进行市场化交易,探索出“合同节水+水权交易”的新模式,实现了节水效益最大化,该模式成功入选全国2024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吴忠市盐池县通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管网配套建设”,打造了再生水利用完整链条,实现了再生水在工业、生态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实现全覆盖,荣获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称号,“节水开源筑牢生态屏障”模式入选2023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石嘴山市惠农区通过集蓄雨洪水,补充黄河水,压减贺兰山东麓地下水开采量,整片区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有效改善了贺兰山东麓生态环境;
  固原市隆德县通过建设渝河数字孪生灌区,实现了灌溉用水数据实时在线监测,水闸等关键设备智能远程操控,水量配置调度线上精细管理,全面提升了农业灌溉效率与服务水平;
  中卫市海原县以西河灌区为重点,采用“项目公司+合作社”运营管理模式,健全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机制,促进灌溉工程良性运行,西河灌区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二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聚焦工业节水和非常规水利用,积极培育光伏发电、新材料等新兴节水产业,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煤化工废水和矿井水“零排放”项目,实现污废水全部回用,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园区。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宁夏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根本动力,围绕用好市场机制,聚焦“节水增效”目标,持续深化用水权改革,有序有效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转。目前,宁夏全自治区工农业用水权确权全面完成,共确权工业企业3701家、灌溉面积1058万亩,实现用水权“总量管控、定额分配、适宜单元、管理到户”。
  创新“金融+水资源”融合,33家金融机构开展用水权质押、授信、贷款41笔,共发放贷款6.46亿元,推动水资源向“水资产”转换。推动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打通市县间、灌域间、行业间、用户间和不同期限的水权交易通道,共完成交易330笔、交易水量2.178亿立方米。
  强化数字赋能,充分发挥宁夏“东数西算”枢纽优势,加快推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城乡供水、数字灌区、水土保持等重点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区、市、县三级“一网贯通”。
  “我们将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城水协调、人水和谐、地水相宜、产水匹配’的发展格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负责人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16日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