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提升水环境“永无止境”
 
分享到:
 

  河面清清亮亮,河水静静流淌,两岸树木成荫,倒映在微波涟漪的水面上……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北街附近肖家河边,记者看到了这样如画的场景。一条条悄然流淌的清澈河流,见证了成都提升水环境的永不停歇的步伐。成都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宜居宜商城市,在水的润泽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城乡水系为脉络

  河道流域为主线

  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岷江、沱江穿境而过,主要河流超过150条,总长达1500余公里……成都水情复杂,水环境治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推进中,水污染、用水紧张等问题的凸显,让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们如芒在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道法自然,休养生息。成都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府南河开始,她是成都的“母亲河”,也曾是条“堵心河”。府南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于1993年开始,一期工程竣工后,河流两岸的变化翻天覆地,并受到联合国的嘉奖。以府南河治理模式为样本,中心城区其他河流的治理也相继拉开序幕。至此,成都水环境综合治理步入崭新阶段。

  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从未停歇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仅2013年,市委书记黄新初就连续4次专题视察和调研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市长葛红林也多次深入企业和群众家中调研。同时,全市还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市、县两级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机构,确保人员、经费、责任“三落实”。

  此外,以中小河道治理为突破口,成都还确立了“四转变、一结合”的工作方针,即由河道治理转变为河流治理,由局部治理转变为流域治理,由单一工程措施转变为多种措施并举,由重治理轻管理转变为治理与管理并重,同时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

  根据实际情况,成都提出了高效利用河道环境用水的明确思路:一方面,积极争取合理加大中心城区环境用水量,保障中心城区每年稳定达到9.5亿立方米的环境用水;另一方面,细致研究中心城区水系现状,优化中心城区河渠环境用水调配方案,尽快打通中心城区环境用水通道。循着这个思路,成都组建领导团队,听取群众意见,治污,治臭,治脏,治乱,着力把各项工作想得更周到,做得更细致、更扎实,一张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在蓉城加速构建。

  精细评估补欠账

  量体裁衣扎“篱笆”

  虽然水在流动,但是责任必须划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属地负责”,成都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开始就跟责任紧紧拧在一起,市政府与市水务局等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对各区(市)县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实行分级别、分浓度考核。从2012年2月1日起,成都以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对达到量化与考核标准的实行经济奖励机制。同时,根据河流流量、水环境敏感程度和水质管理目标,对干流跨界断面、重要支流跨界断面和其他断面进行费用扣缴,扣缴资金专项用于流域污染治理补偿、奖励和相关补助等。

  除此之外,河床卫生、河面清洁、河堤卫生秩序等也实行每月定期考核评价。对已治理完成的下河排污口,成都明确要求实行动态监管。中心城区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全市87个中小河流出入境水质监测断面已全部建成,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纳入考评的河道已占中心城区河道总数的10%以上。

  经过探索实践,成都编制了《成都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还制定了《成都市城镇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成都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并建立起市、县两级上下联动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日常督察和问责体系。

  水环境治理的大手笔,需要资金的大投入。由市委、市政府批准组建的成都市兴蓉投资有限公司也借助信贷、企业、信托等方式,为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和保障。记者注意到,在成都制定的《三圈层区(市)县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以奖代补资金拨付管理办法》中,拟对考核合格的三圈层县(市)乡镇污水处理厂由市财政给予运行费用补助。另外,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成都还将污水处理运行费纳入区(市)县政府财政预算,对运行费用不足部分进行“财政兜底”。

  多重效用引增值

  “刮骨疗毒”见行动

  水环境的明显改善,让成都居民的幸福指数逐年递增。“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为成都的外宣名片。近年,成都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节水型城市”。2013年9月,成都市被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据统计,成都市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站)241座,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县城、乡镇及农村社区的城乡四级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和体系,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达250.11万吨。数据显示,2012年年末,全市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71.8%,较2005年年末提高46.1%。

  水,已经成为成都发展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如今,市区河沿两岸已成为成都市民最理想的休闲娱乐和投资场所,还带动了房地产、旅游、会展等产业发展,西博会、糖酒会等会展经济成果丰硕,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成都。

  针对河道乱污现象未能根治、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成都市谋划: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六湖八区”及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深入实施中心城区24条河道及其关联河道共2133个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积极推进金马河、清水河、江安河等河流梯次水系开发建设;借助媒体向公众普及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等科学知识……

  对优美水环境的不懈追求,让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蜀中江南”。在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过程中,成都正焕发出经济建设的动感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美,一幅美丽的蓉城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王华 蒋文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